出世入世四十年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1-26 10:10

  【提要】改革开放40年,佛教应该与时俱进,更加积极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滚滚的红尘中,以戒为师,高树法幢,彰显自己的清净与庄严。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春夏秋冬,这40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也得到了大力提升,国民素质日益提高。

  很多人以为,改革开放与佛教并无关系。但我认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中国佛教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在改革中创新,佛教是最早联通中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

▲西哈努克在杭州最喜欢到灵隐寺上香 在西湖边喝茶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朝鲜领袖金日成、越南主席胡志明、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等多国政要先后访问杭州灵隐寺。尤其是1971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访问杭州,在游玩西湖后西哈努克提出希望到灵隐寺敬香。当时的灵隐寺正处于因"文革"而被关闭的状态,在西哈努克的请求下,灵隐寺又重新恢复了梵呗经诵、晨钟暮鼓、传播正法的繁荣景象。

  在灵隐寺继云法师的记忆中,西哈努克亲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每到中国就必来杭州,到了杭州他都要来灵隐寺敬香礼佛。

▲2017年4月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参访杭州灵隐寺

  2017年,西哈努克的儿子西哈莫尼国王在参访灵隐寺时,向寺院馈赠了柬埔寨的佛陀像,寺院也特意为其献上了老国王西哈努克参访时的珍贵历史照片。这段殊胜而又深厚的善缘,见证了中柬两国人民的诚挚友谊,同时也开启了两国佛教交流的新篇章。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海岛观音群雕造像

  1972年是中美建交的重要时期,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尼克松夫人来杭并参访灵隐寺。她对灵隐寺的菩萨造像艺术很关心,提问甚多。在参观至"海岛观音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群雕时,她感叹道:"我到过许多国家,也看到过许多佛像,但从来没见过如此宏伟的造像艺术。"

  至此以后,世界各国政要纷至沓来,从法国的蓬皮杜总统,到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丹麦女王玛格丽特,灵隐寺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

▲光泉大和尚出席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并发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佛教逐渐恢复与世界各地的佛教界的交往。2006年4月,主题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隆重开幕,共有三十七个国家与地区的佛教界、学术界、企业界、文艺界、政界等千余名代表和嘉宾出席。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国际性佛教大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宗教大会,举国关心,举世瞩目。杭州作为"东南佛国",灵隐寺作为东南佛国中的千年古刹,向全世界彰显了自己的风采。当时我代表杭州佛教协会参与了本次论坛的筹备,为中国佛教终于能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各地人民展示佛教博大精深的内涵而感到自豪。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期间,在国家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杭州灵隐寺与台湾中台禅寺共同签署了结盟为"同源禅寺"的协议,因为两寺一脉相承(临济宗法脉),同出一源。

  同年,海峡两岸的政治形势发生着新变化,陈水扁操控民进党走"激进台独"路线。在此背景下,中台禅寺方丈惟觉长老和佛光山星云大和尚高举反对"台独"的鲜明旗帜,身体力行地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和平。

▲杭州灵隐寺赠送给台湾中台禅寺的同源桥

  2007年12月22日,杭州灵隐寺在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带领下前往台湾,并将一座纯铜铸造的"同源桥"赠送给中台禅寺,中台禅寺为此特意举行了7万人参加的"两岸佛教交流世界和平祈福法会"。此次赠送的"同源桥"长10米、高3.2米、宽2.3米,按照佛教文化传统理念设计铸造。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桥栏精雕108位罗汉,桥面铺有盛开的莲花,铜桥上有赵朴初先生匾书"同源桥"三个鎏金大字,内侧一边是灵隐寺方丈木鱼长老的诗:

西湖桃柳喜逢春,燕子将归认主人。
拂面和风生暖意,山光水色见精神。

  内侧另一边则是中台禅寺惟觉长老的诗:

金桥庄严通两岸,迷悟即在一瞬间。
悟时登桥到乐土,迷时寻找桥不现。

  桥身四周刻有台湾日月潭、中台禅寺、杭州西湖、灵隐寺的精美图案。当时中台禅寺惟觉长老说:"杭州灵隐寺赠送中台禅寺的同源桥做得好!给两岸和平带来了希望,沟通与和平也是台湾人民的期盼。"

▲2016年杭州灵隐寺为台湾地震灾区举行祈福超荐法会

  叶小文局长曾在会上说:"桥之用在‘通’"。无论关山险阻、江河阻断,有桥就可以飞津济渡、跨水行空。佛教认为,桥可以通今生来世、上下十方,所以要修桥铺路、普度众生。两岸佛教同根同脉、同出一源,念的是同一本经,传的是同一个法,走的是同一座桥,拜的是同一个佛。念佛的人虽然是"小桥流水人家",却要成就大千世界的无量功德。隔山隔水不隔音,13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血脉相连。海峡两岸之间,更需心灵之桥,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一家人,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没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没有解不开的疙瘩。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建设好、维护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同源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跨越海峡沟通两岸的第一桥,也是两岸人民友谊亲和、兄弟携手的历史见证,成功实现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面对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饱经沧桑的佛教怎样才能承续上个世纪的复苏,迎候那接下来的百年巨变,值得我们每一位佛教界人士深思,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因而我们提出:出家人要勇敢地迈入滚滚红尘,在这红尘中,以戒为师,高树法幢,彰显佛教的清净与庄严,不断地顺应与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

  佛教是环保的宗教,是生态环保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近年来,杭州灵隐寺提倡"三炷清香礼佛",这正体现了当下佛教融入时代发展的一种改革。

▲杭州灵隐寺内"文明敬香"宣传海报

  寺院烧高香的行为流行于2000年前后,给生态环境、防火防灾带来不良影响。记得以前高香烧多了,天一晴都是灰,雨一下全是泥,我原来的桌上时不时地布满厚厚的灰尘,可以用手来写字了;而且烧高香也增长了人们的攀比心、傲慢心,完全违背了佛门所提倡的"以香摄心、以香净心"的理念。

  2014年1月30日起,杭州市佛教协会倡议文明进香、鲜花礼佛。文明进香活动的推进,逐步改变香客"烧香越多功德越大"的观念。灵隐寺在寺院进口处设置了劝香志愿服务队,并用喇叭反复提倡文明敬香,在寺院多处醒目位置,张贴关于文明敬香的宣传海报。

▲志工向游客免费赠送三枝清香

  作为名闻中外的千年古刹——杭州灵隐禅寺,平时来寺院敬香的香客就比较多,每逢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等节日,更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由于部分民众对敬香礼佛缺乏正确认识,一味追求烧高香、烧大香,导致环境严重污染,寺院、僧人、香客的安全和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文明进香活动的开展,改变了这一状况。杭州开展文明进香活动,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并进行推广。

  《大智度论》有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一部佛教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护生史。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但对生命的关怀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倡导放生护生,关爱生命,促进生态和谐,既是对我们身心的净化,更是对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

  佛教中虽然并没有固定的放生习俗,但在杭州却有这么一个约定成俗的民间传统,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杭州"大娘娘"放生日(杭州人将观世音菩萨尊称为"大娘娘"),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去西湖放生,可以说西湖就是当时杭州的放生池。如今,西湖已经不允许随意放生了,因民众的不合理科学放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杭州灵隐寺每月农历十五定期举行放生祈福法会

  针对这类问题,灵隐寺积极倡导合理放生、科学放生。每年灵隐寺会在春节期间举行放生活动,我们与杭州钱塘江水域管理处合作,事先了解钱塘江水域情况、当下钱塘江生态维护需要什么样的生物,从而在水域管理处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放生。目前,我们每年在放生活动中都投入二十多万元,为众生中下了善的种子,积累了福报,为创建生态杭州、美丽杭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希望将放生演绎成为一种社会担当、社会责任。当然,放生并不等于放几条鱼就是慈悲。那么什么才叫慈悲呢?你能够帮助他人远离痛苦、给予他人幸福,这才是慈悲。佛教的本怀是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和帮助他人,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真正内涵。

  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出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

  自2009年起,杭州市佛教协会已连续十多年举行"东南佛国·杭州"福慧行托钵行脚大型慈善活动,将两千多年前佛陀时代的古老传统与现代佛教慈善事业紧密相连,使其在新时代注入新的内涵。托钵行脚募集善款600多万元,全部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2018年"东南佛国·杭州"福慧行托钵行脚活动

  每年四月初八,杭州佛教协会组织几百位出家人从上天竺一路托钵行脚走到灵隐寺,大量的民众前来供养出家人。我们出家师父践行佛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精神,将民众供养的钱款集中捐献,用于慈善项目。如今,杭州托钵行脚规模越来越大。2018年四月初八托钵行脚慈善行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佛教四众弟子慷慨捐助,杭州市佛教协会将所募集的善款全部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其中50万元捐助给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振兴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其余全部捐赠给杭州"春风行动"。

▲2018年"东南佛国·杭州"福慧行托钵行脚祈福法会

  我认为托钵行脚慈善活动值得大力推广,我希望我们通过托钵行脚的方式,将佛教"慈悲、包容、感恩"的精神和佛法的般若智慧传递于民众,将感恩的心转化为投身于慈悲慈善的实践行动,关怀社会、回馈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弘扬慈善助人的精神。

  灵隐寺对于杭州老百姓而言,印象最深的应该要数"腊八粥"了。灵隐寺每年腊八节大规模施粥已有10年的历史。

  我住持灵隐寺后,自2007年起就正式开始大规模制作腊八粥。施粥数量从第一年的8万份,到10万份、15万份、25万或者30万,直至2017年的40万份数量,可以说每年都在递增。

▲杭州灵隐寺举行腊八粥煮制洒净仪式

  这40万份腊八粥要投入一百多万元。灵隐寺为什么一直坚持腊八粥?因为我觉得这当中有两层意义:

  第一,这是继承佛教传统,腊八节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第二,这是佛教界回报社会、关爱老百姓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岁末年初这么一个时间节点,佛教怎样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怎么给人家在寒冷的冬天有一份热乎乎的关爱。

  我觉得在这碗粥当中,蕴含着人文关怀和传统文化的内涵,而老百姓们也非常喜欢。腊月初八来临,经常是天不亮就有民众拿着锅盆排队领腊八粥。后来,我们在杭州宗教部门的支持下,直接在社区建立一些施粥点,到社区去发放,从一个社区到十几个社区、二十几个社区到去年的四十余个社区,接下来我们所设的施粥点会越来越多。

▲杭州灵隐寺面向杭州地区各社区、机构发放腊八粥

  我希望腊八节能逐步升华为中国的感恩节。"灵隐寺腊八节习俗"已经成功通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接下来正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努力。

  腊八节本身因佛教而产生,也是与老百姓最为紧密的节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腊八粥的熬制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这本身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杭州灵隐寺举行盂兰盆节传供法会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佛欢喜日,更是一个孝道节日,其讲述的是目连尊者救度母亲的故事。

  灵隐寺在2013年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前夕,将出家师父的父母接到寺院团聚,在月光下饮茶叙话,共度天伦,倡导孝道。过去有人认为出家人要和家庭断绝联系,不要父母。杭州人也有一句老话叫"六亲不断,六根不净",指的是修行人要六亲不认,但佛经并没有这样说。我希望在佛欢喜日,通过邀请亲人与出家人团聚方式来推行孝道,通过这种方式将盂兰盆节赋予一种新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结合起来。

▲光泉大和尚在中华慈孝文化节上作主题为《佛教的孝道观》的演讲

  2015年,灵隐寺与中国新闻社合作,共同推出中华慈孝文化节,其中包括了浙江慈孝人物的评选,以评选孝道楷模来弘扬慈孝,还包括创办慈孝文化论坛从专家角度破题当代慈孝难处,弘扬孝道文化。

  2016年,灵隐寺又创新推出了浙台慈孝人物评选,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当时,活动还吸引了台湾不少专家学者参加。2017、2018年活动规格已经更胜之前,慈孝人物的评选突破了地域限制,从国内走向了海外,弘扬慈孝成为全球华人华侨共同的公约数。可以说,灵隐寺的慈孝文化节在一定意义上产生了影响力,成为了践行人间佛教、弘扬慈孝文化的一大创新举措。

▲杭州灵隐寺举办丰子恺诞辰120周年"人生与护生漫画"纪念展现场

  2018年杭州灵隐寺慈孝文化节凸显了两个主题:

  一是家风传承慈孝。我认为慈孝和良好的家风密切相关,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中新社原副社长、周恩来总理侄女周秉德女士,她在大会中回忆了总理家风,感人至深。今年正值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总理与灵隐寺有着深厚的缘分,在"文革"中红卫兵冲击灵隐寺临危之际周总理保护了灵隐寺。

  另外,今年的慈孝文化节还突出了艺术主题。在灵隐寺举办丰子恺诞辰120周年"人生与护生漫画"纪念展、中华慈孝感恩音乐会,我们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特别是年轻人感兴趣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在寺院,除了烧香礼佛,还有艺术的熏陶。

  无论是过腊八节,还是创办中华慈孝文化节,其都是佛教中国化、现代化、人间化、社会化、公益化的具体表现,是佛陀精神的实践,更是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让更大的社会正能量。

  中国佛教发展至今,已处于良好的水平,佛教不仅仅为中国社会作出贡献,也更应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广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应该进一步弘扬,应该走出去。

  那什么样的理念值得向国际去推广呢?那就是佛教的"慈悲、包容、感恩"的理念,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光泉大和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灵隐之夜"文化交流活动中发表讲话

  近年来,杭州灵隐寺一直在海外与世界各国进行着文化交流互鉴。如在哈佛大学举行讲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灵隐之夜"。去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一带一路"佛教摄影展等,这些活动都在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记得当年我在哈佛大学以"中国的佛教艺术"为题演讲时,2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我认为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五六十年代,日本在欧美国家推广禅修,以至于现代的欧美人认为禅修、瑜伽都是日本文化,其实这都是源自于中国佛教文化。这也说明了中国佛教应该积极走出去,特别是现在国内方兴未艾的禅修活动,更应该走向欧美,走向世界。

  有些人觉得现在的寺院与传统寺院不太一样了。我认为:以前叫"深山藏古刹",如今古刹已经藏不住了。

  以前人们到灵隐寺上香,首先要坐船到杭州茅家埠,然后在茅家埠下船继续走两公里的路才能到灵隐寺,其实这就是形象地喻为:若要从滚滚的红尘到清静的佛地,必须经过一段间隔,通过这两公里的路程以后,人们将心沉淀下来,走进寺院,就有了一种亲近感,以恭敬之心来上香礼佛。如今交通发达了,汽车可以直接开到寺院里,有些人甚至恨不得将汽车直接开到大雄宝殿门口。以前,寺院门前都有下轿石、下马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是对佛菩萨的恭敬,而现在社会的理念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每天看到这么多的游客,有那么多的手机,在信息、网络全覆盖的年代,可以说古刹已经藏不住了。

  那怎么办呢?我经常对寺院的师父们说,既然古刹藏不住了,你就勇敢走出去,不要躲躲闪闪的,躲不过,也躲不了。既然躲不了,干嘛还藏?你就勇敢的走出去,这就是"跨入红尘",走出去就是跨入红尘。跨入红尘并不可怕,跨入红尘的目的是要以戒为师、高举法幢,去彰显我们佛教自身的清静、庄严。你不能一跨入红尘而同流合污,那是你被滚滚红尘所淹没了,这时候你的存在与否,已经毫无意义。所以说你跨入红尘的同时,你应该彰显出你的神圣性、你的庄严性,以你的神圣与庄严,去引领整个社会,引领滚滚红尘步入正信正行。这时候,你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纪念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佛教应该走进社会,在调和矛盾方面发挥应有的一些作用。我们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应对如今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是佛教存在的意义。

(中新社记者严格、谢盼盼采访整理)


编辑|慧容
摄影|一叶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