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帕松列龙庄勐:我国南传佛教教职人员仅有780人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3-13 10:15

2019年03月07日 16:36:54 来源:凤凰网佛教
 
  核心提示:2019年3月3日下午15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京隆重开幕,中国"两会时间"正式启动。在今年的两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在《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中指出,我国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备案的南传佛教教职人员约有780人,按照傣族"村村寨寨有寺院"习俗,我国南传佛教僧人数量按"一寺一僧"配比,仅能满足约45%的寺院。培养符合中国化发展要求的南传佛教人才,成为当前南传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此,帕松列龙庄勐提出了三条建议。帕松列龙庄勐提案全文如下:



帕松列龙庄勐(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

提案者:帕松列龙庄勐

  南传佛教从南亚、东南亚传入我国后,信教群众主要集中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的傣族地区,南传佛教与当地傣族文化逐渐融合,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不断宣传贯彻,南传佛教中国化趋势加强,如何培养符合中国化发展要求的南传佛教人才,也成为当前南传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南传佛教僧才中,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备案的教职人员约780人。按年龄统计为20至24岁约100人、25至40岁约350人、41至55岁约240人、56岁以上约80人;按参加国民教育学历统计为高中及以下约690人、高中及中专约40人、大专约30人、本科约20人、硕士及以上约10人;按具备宗教教育学历统计为初级约630人、大专约20人、本科约5人、硕士及以上约10人。我国云南省南传佛教信教群众约79万人,南传佛教寺院1733 所,尚不属于教职人员的小和尚约1600名。有限的南传佛教僧人数量无法满足南传佛教信众及寺院的需求,南传佛教僧人文化水平、学历层次普遍有待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首抓基础教育,近三十年我国南传佛教界一直努力培养僧才。云南省西双版州首创允许小和尚穿袈裟接受义务教育的模式,上世纪80年代出家的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些取得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这种做法,既符合傣族年满11、12岁的男孩按民族传统习俗都要到佛寺接受教育的习俗,又让适龄儿童得以接受国民教育,因此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信众对于政府的教育举措大加赞赏,但从2018年12月起,云南省不再允许小和尚穿袈裟上学,这激起了众多傣族信众的不满,许多小和尚的家长迫于无奈,只能让孩子还俗。若长此以往,若在适龄阶段无人出家,我国南传佛教小和尚的人数将岌岌可危,南传佛教的基础教育将缺失。

  上世纪90年代,自云南佛学院创办后,云南省佛教协会从该学院毕业的大专生中持续选派优秀毕业僧前往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大学读书,学僧在当地依靠自身努力,获得了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学位,精通英语、泰语等。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无高等级的南传佛教院校,基础佛教院校教师无工作编制、收入微薄、无可靠的社会保障,因此这些有学识的僧才迫于生计压力,逐步还俗。

  出家人数持续减少,造成我国南传佛教僧人数量按"一寺一僧"配比,仅能满足约45%的寺院。按照傣族习俗,村村寨寨有寺院,虽然目前已努力向信众宣传在村寨集中区域推行总佛寺、中心佛寺,让僧人能集中为信众做佛事活动,但由于上千年形成的民族习俗很难改变,因此"有寺无僧"的情况长期存在。当地百姓为了满足佛教活动的需要,从缅甸、老挝请僧人通过非正常入境方式到寺院举行佛事活动,中缅边境接壤紧密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外籍僧人流动频繁,由此存在极大的边境安全隐患;同时,近年来其他宗教在傣族地区传播趋势也与日俱增,破坏传统信仰格局,容易引起矛盾,引发社会问题。如许多传统村寨,由于信仰发生变化,一部分村民坚持旧有信仰,一部分村民改信其他宗教,在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方面已经矛盾重重,不可调和。南传佛教在我国云南边境地区传播,有着虔诚信仰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等信众在党和国家的教育下爱国爱教、维护边疆的团结稳定;在佛教文化的感染下善良、温和,南传佛教僧人是政府与少数民族信众之间的桥梁,如何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的南传僧人、发挥僧才作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小和尚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既不摒弃民族传统,也不耽误义务教育。傣族男孩披着袈裟上学,在过往30年里并未发生小和尚在校传播佛教的情况,也未发生因信仰佛教导致影响学业、不遵守学校管理的情况。允许小和尚穿袈裟上学,以完成学校课业为主、佛教文化学习为辅,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根据个人能力再选择适合的升学方式,此方式能既满足边疆南传佛教信众的信仰需求,又让适龄的儿童能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学习傣族文化、佛教文化基础知识。

  二、给予南传僧人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留住优秀僧才。建议设立"南传佛教僧才培养专项基金",针对已取得本科、硕士、博士的僧才予以鼓励,在当地民族宗教部门和佛教协会的管理下,发挥优秀僧才的能力,可到佛教院校教学或在中心佛寺、总佛寺带领做好佛事活动,制定合理领取基金的条件,为符合条件的优秀僧才给予经济补助及社保保障。

  三、加快推进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立项工作,培养符合中国化需求的南传佛教人才。促进该学院的立项工作加快进程,立项后给予专项资金完成学院教学体系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养等软件筹备工作,并对长期为南传佛教服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事业编制。同时,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进行,软件工作充分发挥南传佛教僧才的主导作用,适当结合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南传佛教中国化的僧才,学院建设完成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影响力也能逐步提升。

  [责任编辑:徐上杰 PFO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