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经|本空法师在戊戌腊八法会的开示(一)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1-15 14:05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菩萨们,大家腊八吉祥!

  能在今天佛陀成道纪念日和大家分享我聆听佛陀言教的感受,我想是最殊胜的。《华严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能把自己聆听佛陀言教的感受,供养给诸位,是我的福报。


 
  今天是佛陀成道日,腊八节。腊八是中国传统节日,佛教把腊八与佛陀成道这样一个殊胜的日子关联在一起,让我们更关注到它。中国大部分的节日都有相关的食品,腊八就是过会大家会品尝到的"腊八粥"。灵隐寺近几年在光泉大和尚的倡导下积极地去发掘、发扬腊八文化,每年都会为社会各界奉上30多万份腊八粥。在座的各位应该都喝过灵隐寺的腊八粥。


 
  腊八粥追溯它的源头至两千多年前,佛陀在世的时代,这个公案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佛陀在成道之前,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养;乳糜就是拿牛奶与谷类煮成粥样状态的食品。今天是佛陀的成道日,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心佛陀为什么要去修道?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佛陀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之下引发他愿意去修道。如果佛陀的经历与我们有相似之处,也会引发我们修道的动机。
  
  佛陀的生平与经历在座的各位应该不陌生,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卫国,是净饭王的太子,他的生活从小是安乐的。在他成年之后,一次出宫,分别见到了病人、老人和去世的人,这对他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他觉得他对三种状态是陌生的,内心是排斥的,所以造成他内心的不安。正因为他内心的极其不安,才引发了他去追寻如何解决这些状态。


▲游四门见生老病死之苦
 
  说起不安,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有不安,人与生俱来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安是人根深蒂固的情绪。可能这刻没有感受到,但不安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刻突然窜出来,让我们毫无办法去控制它。佛陀作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引发他修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安"。因为他感觉无处安心,这种状态让他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就开始了修道之路。
 
  他开始访名师,用各种方法去消弭这种不安,他不希望这种不安再生起来。他经过六年的苦行,用尽了一切方法,比如说:寒冷的冬天穿得很少、极少的睡眠、极少的食物。他觉得这样能带来一种所谓的心安,驱除不安的痛苦。六年过去了,他疲惫不堪。他来到一条河边,准备沐浴一下。在沐浴的时候,他想:我花了六年时间,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身心却越来越痛苦。极端的苦行已经导致他身体非常虚弱,在沐浴的过程中他突然晕倒了。后来被牧羊女发现,供奉上一碗乳糜。佛陀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在菩提树下开始禅坐,希望能证悟实相。在四十九日之后的夜晚,他夜睹明星而证悟成道,这就是佛陀成道日的由来。


▲雪山苦行六年

  佛陀在成道之后,他就告诫弟子:这种苦行是无益的。他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是错的,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面对不安,我们常常会选择什么方法?比如现在内心有焦虑、空虚、不自在,有人第一个会选择"乐",以欲乐来冲击不安。我们可能会选择看电视、逛街、与朋友游玩等,企图用快乐来冲淡内心的不安。可是大家会慢慢发现,那是一味"止痛药",只能带来一时的缓解,但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在快乐的那一刻可能忘记了不安,但是它又会窜起来。
 
  还有的人会选择"无视",我内心不安但我不管它;还有人就和佛陀一样,六年里选择"痛苦"的状态。现在很多人在佛教的修行当中,也选择了一种很痛苦的修行方式,企图用痛苦来消灭痛苦,但这是不成立的。痛苦是永远没有办法消除痛苦的,痛苦只能增加痛苦,所以佛陀说"无益的苦行",就是各位不要有这样一种想法——企图用乐、苦或无视来消弭内心的不安,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他走了,走了六年,失败了。所以他在成道之后告诉我们:如果要消弭内心的不安,那只有智慧!只有通过证悟实相的智慧才能消除所谓的不安。


▲牧女献糜

  不安本身就是因为无明产生的一种错觉,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状态,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不安往深层次追溯是源自于一种匮乏,每个人生来就会感觉匮乏,所以就会不断地去抓取。在"十二缘起"当中说:"爱缘取","爱"就是内心的一种匮乏,所以凡夫总要抓取一些东西,才会觉得安全,否则那种不安总会在心中动荡,一有不安全的感觉就又会去抓取。在不断抓取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觉得越来越不安全。
 
  我们平常会抓取哪些东西?最简单的是抓取物质,就是所谓的金钱、感受、物质类的享受。为什么?并不是我们贪,因为我们觉得不安,通过抓取这些东西来增加我们的安全感。当我们不断地去努力,抓取这些物质类的欲乐、满足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不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会不断地增加。你会担心物质的消弭,它的不安定、不安全,所以这种不安不仅没有得到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增加。


▲菩提树下成最正觉

  有人会说:抓物质不行,那就抓精神类的。我们会读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可是知识是无限的,如果企图用不断满足知识的欲望,那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尽的痛苦深渊当中。你会觉得好象哪一类知识没有听到,总感觉自己缺少了很多,不安又生起来了。最后没办法,我们找到佛教。
 
  我们总觉得佛教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是培养我们某种品德的。我们内心当中似乎缺少某种品德,比如佛教所说的"慈悲"、"智慧"、"布施",所以大家来佛教修行的时候会不断地抓取,抓取这种所谓良善的品德、值得被人称赞的优点,有过这样经验的人这种抓取能不能让你安心呢?在这种修行过程中可能你会觉得越来越不安。如果你一直想抓取"慈悲",在某个状态当中突然嗔心起来的时候,你就很厌恶自己。你会觉得我是一个佛教的修行者、一位佛弟子,怎么能生起嗔恨呢?所以你就想试图去掩盖、不让别人发现这个嗔恨,这种状态也会让你很痛苦。
 
  佛陀的经历最终告诉我们的不是在抓取,如果你的生命、修行一直处在源于匮乏想抓取的状态,可能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无论你抓取的对象是什么,可能是物质、可能是精神、可能是良善的品德,当你是因为匮乏而去抓取的时候,本身这步就已经错了。


▲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佛陀教不断让我们安心的是消除这种匮乏的感觉,而不是让我们增加这种匮乏的感觉。如果你发现在追随佛陀的过程中,这种匮乏感没有得到减低,反而不断增加,那就要值得我们去反思。如果你没有一种越来越安定的感觉,反而越来越慌乱,想抓取更多的,这依然是一种匮乏的抓取,会引发你越来越大的不安。(待续)



编辑|慧容
摄影|一叶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