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僧智慧长老香港示寂 杭州灵隐寺发唁电悼念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18 09:00

 


唁  电

  上智下慧长老治丧委员会:

  惊悉香港佛教联合会荣誉会长、第六十一至六十三届董事会会长、宝莲禅寺董事会主席、宝莲禅寺第七代住持、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上智下慧长老,于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三日(己亥年六月十一日)下午九时三十分,住世缘尽,安详舍报,世寿86岁。

  长老溘然辞世、舍报西归,我会同仁暨杭州灵隐寺两序大众,万分悲痛,悲泣哀悼!

  智慧长老一生始终致力于弘扬佛教,热心参与及推动种种善业及社会服务,是人间佛教践行的佼佼者。他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愿力,先后在内地助建了多达四百多间的希望学校,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

  在参与社会事务中,长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多次获得香港政府颁授社会服务勋衔、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 S.B.S 银紫荆星章等,广受佛教界和特区政府的高度评价。

  长老"出世为僧,入世为将"的人生境界,积极领导教界,勇猛精进,1979 年长老曾组织"港澳佛教界代表团"访问北京,恢复了港澳与祖国内地中断30年的宗教界的联系,为港澳佛教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在两岸四地的佛教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色身有尽,法寿长存。长老示现无常,诚为佛门之悲,教界之痛。至诚祈愿上智下慧长老慈悲宏愿,慈航倒驾,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杭州市佛教协会 全体同仁
杭州灵隐寺两序大众 敬挽
二〇一九年七月十五日



长老曾任主要公职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
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
香港宝莲禅寺董事会主席兼永远董事
香港宝筏三藏图书馆宝筏精舍住持
宝莲禅寺希望工程筹建委员会召集人
大屿山区少年警讯名誉会长
香港童军总会离岛区区务委员会名誉会长
佛教筏可纪念中学校监



智慧长老简历

  释智慧法师,南海西樵人,三岁随母亲自南海家乡来港,定居于宝莲禅寺,曾任宝莲禅寺第七任主持,现任宝莲禅寺法主和尚。

  1941年12月8日香港沦陷,1942年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大屿山纵队进入大屿山抗日,宝莲禅寺全力支持抗战。法师儿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当过大屿山抗日游击队秘密义务通讯员,为游击队报告敌军行动。1944年宝莲禅寺筏可大和尚掩护鲁风大队长脱险,至1947年筏可大和尚与香港佛教界人士组织香港佛教联合会。

  和平后智慧法师留在寺内放牛、担水、运柴等工作,至三十岁(1963年)那年依筏可大和尚出家,1966年开始出任宝莲禅寺董事。1964年,由于时任住持筏可大和尚身体不适,智慧法师代其策划及推动筹建新大雄宝殿,至1970年竣工落成开光。

  1976年捐建大屿山第一所中学──佛教筏可纪念中学。1979年,组织"港澳佛教界代表团"访问北京,恢复港澳与祖国中断了30年的宗教界的联系,被各界视为宗教界的"破冰之旅"。

  1980年,开始天坛大佛的筹建,并出任筹建天坛大佛工程召集人。

  1993年,天坛大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宣告落成揭幕。自大佛落成开放以来,世界各国人士到来瞻礼参观的人数以千万计,促进香港旅游繁荣,为推动经济发展起著作用,亦为大屿山居民制造就业机会。

  1990年开始,在新华社新界办及中国佛教协会的推动下,投入祖国希望工程计划,建设落后山区,至今完成三百三十多所希望工程中小学。

  1983年,智慧法师出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名誉顾问,1991年开始担任该会董事,并历任常务董事、总务主任、副会长等职,于2015年获推举担任会长一职,至2018年担任荣誉会长。

  1997年法师当选为第九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后于2002年连任第十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连续三届委任法师为离岛区议会议员。


践行人间佛教的佼佼者

  2005年宝莲禅寺开山百周年纪念,经退居法主初慧和尚印可,并由两序大众推举,智慧法师荣任宝莲禅寺第七代住持,并开始筹备兴建楼高五层,集合现代艺术与传统建筑风格的万佛宝殿,于2007年正式破土动工。

  2012年,获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扬法师对佛学的贡献。

  2014年10月31日,万佛宝殿落成开光,智慧法师同年退居,由净因大和尚接任宝莲禅寺第八代住持。

  虽然有著与众不同的经历,然而,作为一个修行人,作为一个经历过极度贫困和重重苦痛的人,他说过,无论是吃饭还是做人,他都只知道"简单"两字。

  "我没参学,读书不多,做人什么都不懂,只懂得放下。"回首八十多年的宝莲心路,智慧长老说过,"到了一把年纪,许多事都试过了,但我凡事只管努力去做,苦乐功过都不会留在心里。"他的处世哲学就是"把一切放下,无挂无碍,简简单单"。

  智慧长老传奇的一生为宝莲禅寺做了很多贡献,其中包括:参与策划及推动筹建新大雄宝殿及捐建大屿山第一所中学─佛教筏可纪念中学;1979年,组织"港澳佛教界代表团"访问北京,恢复港澳与祖国中断了30年的宗教界的联系,被各界视为宗教界的"破冰之旅";1980年,开始天坛大佛的筹建,并出任筹建大佛工程召集人;1993年,天坛大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宣告落成揭幕。

  最值得后人称道的两大贡献:一件就是修建万佛宝殿,它集宗教、园林、艺术与文化于一体,彻底地改变了宝莲禅寺的风貌,与天坛大佛遥相呼应,改变了宝莲禅寺的格局;第二件是他募资近亿元在国内捐建了300多所希望中小学。



智慧长老传奇的一生

智慧长老的一生
是"将此身心奉尘刹"的一生
爱国爱教 慈悲惜福
建寺安僧 筹建天坛大佛
培养僧才 积极致力于弘法
热衷社会公益事业
获得"银紫荆星章"
我们缅怀追忆智慧长老
至诚祈愿长老慈航倒驾 乘愿再来



艰难童年 侍奉至亲
 
  智慧长老自小丧父,跟随母亲从南海西樵来港,寄居舅舅筏可大和尚住持的宝莲禅寺。由于父亲在他3岁时便因病往生了,所以他对父亲没什麽印象,只依稀记得,当时没有棺材,只能将一些床板迭起,简简单单就完成葬礼。

  来港定居后,他与阿姨、哥哥及母亲同住在禅寺旁边的小屋"慈悲苑",因为贫穷,一家人经常挨饿,能够生存下来,可说是一个奇迹呢。智慧长老7岁那年,母亲病倒,从此就由他负责服侍母亲,洗衫、倒茶,什么家务都要做。

  母亲往生后,智慧长老与姐姐相依为命,"当时香港沦陷了,寺院的住众走的走,散的散,我们没钱,只能留在寺中,生活就依靠他姐姐上凤凰山斩柴,然后背著90斤柴到大澳卖。"长老曾感叹地说:"现在我们会忌讳说拉柴(意指往生),但其实当时我的工作就是拉柴,把姐姐斩好的树,带回厨房锯成柴。"

  在这期间,还有一段小故事,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长老当起了小鬼通讯员,当日军来时,他老远看到就会通风报讯,掩护躲藏在寺中的游击队员。直到日本投降,但并非意味著好日子就来临,寺院生活,仍然清贫,又旋即发生国共内战,北僧南渡来港以避战乱,一个寺院住了许多出家众,大家一起分大锅饭。智慧长老就在寺中,负担起种稻种菜、放牛拉柴的工作。


长老参加浴佛法会

校役生活 学习管理
 
  18岁的时候,智慧长老离开了宝莲禅寺,在屯门的兴德学校当校役,自力更生。他当时一个月薪金只有60元,不过又要七除八扣,其实每日可能只能用1元。有时候没钱要挨饿,就坐电车到东莲觉苑找姐姐要一些零用钱。在兴德工作的时候,智慧长老晚上便去读夜校,不过就只读了两年。

  后来,他又转到了佛教黄凤翎中学工作。虽然校役是低下层工作,不过,智慧长老很留意学校内的行政和管理,并把所观察和学习到的紧记心头。29岁那年,他回到宝莲禅寺,依筏可老和尚出家,并负责照顾他老人家。由侍者开始做起,一直到2005年成为宝莲禅寺第七代住持。

  智慧长老运用他在黄凤翎中学观察到的那一套管理方法来管理宝莲禅寺。他把宝莲禅寺当作一所学校,分门别类,让每个人发挥他们所长。他很尊重宝莲禅寺不同岗位的人,他曾说:"不是我做得好,而是大家做得好,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宝莲禅寺什么都做不成。所以绝不能呼喝他们!要当他们是朋友,平等看待。"

  当校役的经历,加上年轻时曾侍奉母亲及筏可大和尚,令智慧长老更明白,生死以及教育的重要。智慧长老曾在谈起自己办学过程时说:"我曾经照顾母亲和老和尚,又看过寺内一些人往生了,却因战乱无人帮忙处理后事,所以我希望办一间老人院以及兴办学校,让老有所依,少有所学。"1976年,大屿山出现第一间老人院"筏可疗养院";后来,宝莲禅寺又与香港佛教联合会合作,兴办大屿山第一间中学"佛教筏可纪念中学",正是历任住持和智慧长老践行佛法的成果。



擦肩死亡 世事无常
 
  2008年的一天,可能因为出席活动时,阳光太猛烈了,经过一轮暴晒,翌日,智慧长老不幸中了风。现代人对病痛十分忌讳,不堪疾病折磨,甚至可能踏上轻生的道路,不过,智慧长老想得很开,生死有命,唯有随缘。

  他说:"我没读过什麽书,没有参学,生死本是複杂事,不容易理解。我只有一颗信仰心,在医院留医的时候,我念菩萨咒,当身边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我耳边好像听到一把声音跟我说:不要停下来,继续念诵吧。"声音温柔而慈悲,就像菩萨在回应,长老笑说:"每次大病,我都会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一念就无惧。"



"放下"宝莲 随顺因缘

  2005年,智慧长老获得香港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成为了首位获此殊荣的僧人。2015年,为了表扬他为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香港政府再次为智慧长老颁发"银紫荆星章"。对此,智慧长老对个人得失淡然看待,但政府对佛教善业的肯定,他仍觉得很开心,他认为星章是属于大家的。

  同年,智慧长老接下觉光长老的传教火炬,担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不过,随即他又退任了宝莲禅寺方丈。多少新旧变化,或进或退,长老都没有为此而动摇"将此身心奉尘刹"的心念。

  "少说话,多做事,凡事本著学习的心,学到老,做到老",是智慧长老经常强调的一句话。事实上,对长老来说,走过百载宝莲心路,没有什么事要眷恋不放的,紧紧抓住的,包括名与利。


 
(图片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