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慧法师讲《如何利益众生》(三)——经题意趣悲愿行

编辑:慧容 日期:2018-08-02 12:37

  普是普遍的意思;门是能通的意思;普门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慈悲普门
  慈悲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法门,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是程度有深有浅,只有佛菩萨所有的慈悲才能称为普门,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用我们中国儒家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的"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在菩萨的立场,本无所谓忧苦,也无所谓快乐,但是因为观到众生痛苦,所以自觉其苦;观到众生快乐,所以内心快乐;见到众生解脱就如同自己解脱。佛菩萨绝对不见有人我相的差别,所以终日度生却不见一人为我所度。

 

  可是我们凡夫度生呢,不是这样的。我们先别谈度生这么高层次的,就说说帮助别人。好多人说我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心里没有要求他回报。如果你试一下,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十年,你每天都在帮助他,他依然没有给你回报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就会放弃了,甚至心里会产生一种嗔恨心。你看看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就没点心呢?这就是我们众生和菩萨的差别。可是菩萨不见有能度所度,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断的、坚持不懈的去度化十方所有的众生,这个就是慈悲普门。

  二、智慧普门

  智慧普门是说佛为众生讲法的时候,有大法、小法、空法,有实法、权法等种种不同的法。我们普通人说法的时候,因为没有智慧可以分别众生的根性,所以讲大法的时候不能兼讲小法,讲小法的时候不能兼讲大法。就好象现在我坐在这里,因为没有菩萨的慈悲,所以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是称念观世音菩萨,有多少人是称念阿弥陀佛,又有多少人是在学习唯识、天台、其他宗派的一些理论。那菩萨与我们不同,他具有这个智慧,可以分辨众生的根性,而根据众生的根性讲不同的法。那他在说法的时候。可以使得在座的每一位听众,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就好象是在对自己说话一样。

  那么同时还有,我们说法时候所用的语言,凡夫与菩萨有很大的差别,而我们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文化,可能语言也不同。这一点我自己特别深有体会。当初我在受戒的时候,是在福建。我们受戒的时候请开堂大和尚开示,因为有非常多福建本地的师父,而且有很多年纪偏大的老师父,大和尚开示的时候,底下就得找几个师父给翻译。好多人奇怪,翻译什么?福安话、福鼎话、闽南话、福州话,莆田话、泉州话,全都要翻译一遍。所以我们那个开堂大师父,站在上面就说:来五师父,福州话翻译一遍;二师父什么话翻译一遍;这个时候我们就很感慨说:哦,语言真的是千差万别。

  但是观世音菩萨,已经获得了语言三昧,所以能以一音演说法,生随类各得解。菩萨发出的音声只有一个,可是在听众听来,却如同是讲自己的话。就好像闽南人听到的是闽南话,温州人听到的是温州话,广东人听到的是广东话,那天龙八部也一样,他们听到的可能就是天龙八部的话,所以称为智慧普门。

  三、愿行普门

  在佛法当中,从地狱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法界。这十法界,虽然有十道门,但是其中可以称为普门的。就唯有佛道一门。而观世音菩萨,虽然示现为菩萨。但是他其实早已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因此他具有佛的悲愿和智慧,可以广融诸门而广度众生,愿行广大,所以称为普门。

  普门品的品字是类的意思。也就是凡其类相同者就聚集于一处,合为一品来讲。那么我们这一品所讲的,都是观世音菩萨种种利益众生示现的事,所以把这一部分的经文合为一品,称为品。讲到这里,我们好象也只谈到了普门品这个经题。但是却已经找到了观世音菩萨利益众生的三个要素:慈悲、智慧、愿行。的确是这样吗?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编辑:慧容
  摄影:一叶
  责编: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