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靖泛舟游灵隐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09-04-29 04:21

    甘菊缝为枕,疏梅画作屏。

    改诗眠未稳,闻雪醉初醒。

    陆剑南写的《书枕屏》诗,犹如一幅好画,粗粗一读,怡人画面扑人而来,这画面让人想起宋代的林和靖先生。

    先生名逋,字君复,和靖是其谥号。世家居住杭州,祖父名克己,曾出仕于钱越王,为通儒学士。到了君复,家道中落,父母早早向背,所以他自幼而孤,无所依傍。成年之后,笃志于学,经史百家,无一不通。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间,家居无聊,便放游于江淮之间。走过百城烟火,所到之处,所见之人,大多均在追名逐利,尔虞我诈,丑态百出,把官场弄得乌烟瘴气。再说,外地山水多不及西湖明媚妍丽,于是,他回到杭州。那时,和靖先生家贫,常乏衣食烟酒之资,然而他甘之如饴,俨然有颜回之态。有人劝他出仕,说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定能居住高位,享尽荣华富贵;也有人劝他结婚生子,过平常人的生活,不要如此一人寡居。而和靖先生则不这么想,他说:人生贵在适意,适意是我最为看重的。我的理想不是成家生子,也不是功名利禄。只觉得青山绿水,与我的志趣最为相宜。那些钟鼓琴瑟都是很能陶冶性情的,在我看来,人若饿了,连野花野果都能充饥果腹。人常说: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真是多事!功名富贵当然荣耀,而从我的内心来讲,居住在山林之中更有味道。

    自从存了此念,他便坚定了意志,此生绝不娶妻生子。家居城市闹郭,难免会有与自己的志向不相适宜的事情干扰他,他就想:干脆择一地筑庐栖身终老。杭州地美山丽,六桥浅隘而喧,两峰孤高而偏,天竺、灵鹫已为僧寮之薮,石屋、烟霞皆藏道侣之真。最好选择一个湖中之所,能够四眺湖光山色,又据全湖之胜的地方。一一数来,最佳处,唯孤山可入人意。环山叠翠,澄波千顷。路尽桥通,深浅有致。遂决意在此筑一庐舍,编竹为篱。初始之时,和靖先生日日料理园中之事。园中艳桃浓李,魏紫姚黄,春兰秋菊,月桂风荷,莫不种植。不过,他对梅花情有独钟,所以于园中植三百六十株梅树。他众多的诗中,咏梅诗最为著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插一枝低蕊讶粉绡裁太碎,蒂凝红蜡缀初干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情等等。

    和靖先生不但植梅,还养鹤,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誉。其实,养鹤还有信使的功用。因和靖先生除了梅开之时终日闭户不出外,其他时间常放游山水之间,早出暮归,足迹没有固所。若有好友来访,往往不知其去向。为了能够及时得知他的行踪,他养了鹤,并对童子说:如果有远方客人来了,有急事一时找不到我的话,你就快去放一只鹤飞于天空。我见到鹤,就知道有客人来了,会马上划船回来的。这样,客人也就不会有什么意见了。看来,和靖先生是重友情的,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有这种情结,他也不例外。

    和靖先生人品高洁,诗意又孤峭澄淡,所写之句多出自胸臆,绝不拾人牙慧,所以多为人重。当时有许多郡守或文人相访,如薛映、范仲淹、陈尧佐、梅尧臣、龚宗元等。宋仁宗天圣(10231031)中,杭州的郡守王随以给事中出知杭州。上任之后,闻和靖先生大名,即亲造其庐而访之。那一次造访,留下了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

    王随见和靖先生的庐舍如此简陋,长此以往,人何以堪。便问道:处士何不出?"

    和靖答道:非不出也,无出之才也。

    王随道:出须何才?"

    和靖道:上致君,下泽民,岂山野散人之所易及耶?’’

    王随笑道:吾闻出处同一道,山林经济即是廊庙谟谋。,

    和靖笑答:逋之才不过栽培花木,豢养禽鱼,以及吟咏山水耳。逋虽不才,尚可于诗篇中致其推敲。

    王随心想,君复不过园圃之中一菜农,有何诗才可论,便以园林景致,分韵与他对咏。和靖虽吐辞恬淡,然落笔高华,王随不得不叹服,道:林君高名,自有真也。"于是出俸银替他重建庐舍,有巢居阁、放鹤亭与小罗浮。和靖先生隐心愈重,名望愈高。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大名就传入帝京。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听说他的隐居之事,不胜称羡,遂降敕于府县,令其赐与粟与帛,常存恤之。看来,宋真宗还是个重视人才的皇帝。和靖先生虽蒙隆恩,却不以此骄人。有人劝他:皇帝都看上你了,何不趁此机会出任高官?荣华富贵逼人来,你推都推不开呀!和靖笑道:荣显虚名也,供职重任也,何如诸山环绕,一水澄清,令予饮食坐卧,皆在空翠中之为实受用乎?况繁华梦短,幽冷情长,决不肯以彼易此。

    和靖先生经常徜徉于山山水水之间,当然,他最为喜欢的还是灵隐天竺一线。那时,西湖的水位较高,从孤山到灵隐合涧桥有舟可通。泛舟入灵隐,其趣非舆车可比。春天,一叶小舟,从孤山悠悠荡出,轻轻泛泛的吱呀之声连同鸟声,将横斜着的疏影划破,舟子袭着梅香,入灵隐而去。两岸风景,自然如画。林幽花艳,远处传来三两声鸟鸣声,一声声唱入人心深处。不久,即可听到从灵隐寺传来的钟声,一下,两下,三下……那剪空而来的钟声,不落言诠,却声声催人警醒。秋天,景色一换,意趣亦更,泛舟入灵隐,情趣迥异。他曾写有《泛舟入灵隐》诗一首:

    水天相映淡澈溶,隔水青山无数重。

    白鸟背人秋自远,苍烟和树晓来浓。

    桐庐道次七里濑,彭蠡湖边五老峰。

    辍棹迟回归末得,上方精舍动疏钟。

    诗人是多么热爱杭州的山水啊!桐庐的七里濑很美,彭蠡湖边的五老峰也很美,但怎能比得过西湖山水呢。水天相映成一色,隔水青山无数重。远处的鸟声,叫得秋高气爽,近处的棹桨划得心驰神荡。入了灵隐,有高僧可与之长谈禅理,有素斋可竟日细品,还可在冷泉亭上作对赋诗,于飞来峰上饭猿长啸。直至天降暮色,才拾棹返回,归途之中,骤听得钟声,如同来自仙界,那是不落尘俗的清音呵!和靖先生还写有《灵隐寺》一诗:

    山堂气相合,旦暮日秋阴。

    松门韵虚籁,静若鸣瑶琴。

    举目群状动,倾耳百虑沉。

    按部既优游,此时振衣襟。

    泓澄冷泉色,写我清旷心。

    飘摇白猿声,答我雅正吟。

    经台复丹井,扪萝尝遍临。

    鹤盖青霞映,玉趾苍苔侵。

    温颜照乔木,真性讶幽禽。

    所以仁惠政,及物一何深。

    洒翰嶙峋壁,近驾枋檀林。

    回瞻牢堵峰,天半千万寻。

    在诗人的眼里,灵隐是佳游之所。飞来峰随时都处在动态之中,又静寂无声;冷泉水甘洌沁脾,可濯尘俗之虑。白猿之吼,正可应他雅吟之诗。晒经台、炼丹井尚在,昔人已远。皇帝的宸翰之迹镌刻在岩崖之上,宸恩如风之沐,而圣音已绝。回首处,只见峰峦罗列,高至天牛,而众峰默默,唯有诗人的一颗心飘至云天外。和靖先生虽然隐身于孤山,然却常为俗人所扰,所以他心生移居别处之意,作诗道:

    山水未深猿鸟少,此生犹拟别移居。

    直过天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

    孤山毕竟离城市中心太近,挥挥手,摇摇舟即可到达。和靖先生的声名日隆,慕名前来的拜访者络绎不绝,弄得他不堪其扰。于是,他想移居他处,灵隐、天竺是他常往之地,早就心向往之,可惜灵隐已为众僧所拥有,上、中、下三天竺也同样为僧占着。那就在上天竺之上,跨涧横一独木桥,于桥那边筑一小庐,作为新的栖身之所。想法颇美,但最后没有做到。他想:凭着他的名声,即使到了天边,人们还是会把他找到的,更不用说上天竺之上了,无非让人多花点时间、脚力而已。上了那里,当天不能往返,友朋必会借宿,那倒更不堪其烦了。罢罢罢,大隐隐于市,友朋要来,就让他来,何必相拒于千里之外?如此一想,便继续在孤山住着。

    和靖先生临终前作一绝句,以明守正之意: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然后,踱出庭前,抚着一鹤道:我欲别去,南山之南,北山之北,任汝往还可也。又对满园梅林说:三十年来,享尔之清供已足矣!从此听尔之舒放荣枯可也。一时无疾而终,享年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