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判案冷泉亭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09-04-29 04:19

    苏东坡前后两次到杭州当过父母官,一次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通判;另一次是在哲宗元祜四年(1089),担任杭州知事。尽管苏东坡是被贬到杭州来的,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意。因当时的杭州,人间天堂的美名早已扬遍九州,能贬到杭州来做父母官,苏东坡感觉并不坏。江山故旧,所至如归。他一到杭州就写道:

    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东坡倒能随遇而安。不过,杭州确实不比他的故乡四川差。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更有佳茗佳人。郡亭枕上可看潮头,山寺月中可寻桂子。一湖碧水,无论晴晴雨雨,无论阴阴阳阳,在他的笔下,都是美的。在诸多吟咏西湖的诗中,还是苏东坡的那一首绝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当的是助理官员,除了会审讼案外并没有太多责任。他非常讨厌审理讼案,因他知道被捕的人大都是违犯新政法律的小民,而他根本就是反对新法的,为此他感到很无奈。好在,公事之余,可以游山玩水。杭州的山水之美,令他流连陶醉。湖上泛舟,除了文友,还有歌姬相伴。湖山景美,身边人艳,人景交融,诗人的诗心与诗眼就都活了起来。除了湖上与市中心,苏东坡还常到山林或寺院去走动。苏东坡喜欢与和尚及歌姬来往。当时的大通禅师非常圣洁,据说若有谁要单独见他,必须先行沐浴。女人当然是不准入他方丈之内的。苏东坡有意想破一破他的清规戒律,有一天,带了一位歌女妙姬前去见他,并向他行礼。大通禅师对他的无礼感到非常生气。苏东坡说:师父,你若能把念经用的木鱼借给歌女妙姬一用,我马上写一首道歉诗,让她唱出来,如何?"

    大通禅师便把木鱼给了妙姬。苏东坡当即写下一首小词交给妙姬唱出来: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大通听着单口相声般的唱词,禁不住笑出声来。苏东坡走后,他对旁人说:我听了一堂生动的佛学课。

    灵隐是苏东坡喜欢去的地方。他经常坐在冷泉亭上判案子,判完案子,就在那儿喝酒吟诗。每次去时,必带上几个随从。一到亭子里,他便令牍吏摆上桌椅笔墨,摊开卷宗,开始判决公案。苏东坡豪放不羁,才思敏捷,若遇急切的公务,绝不拖延,立刻与人分争辩讼,边判案子边谈笑,判案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公务一完毕,苏东坡就令人马上撤掉公文案卷,摆上酒菜,与手下牍吏共饮同酌。饮至酒酣耳热,诗兴大发,直到暮色降临,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回到城中,已是万家灯火,且每次回来时,因喝了酒,往往弄得兴师动众,引得许多城中百姓来看。他们并不讨厌这位父母官,相反,他们非常喜欢他,都想争睹他的风采,其豪情逸致就在百姓中传开了。有一次,苏东坡在冷泉亭上判一桩灵隐寺僧的案子。灵隐寺有一和尚名叫了然,不守寺规,常到妓院走动,爱上了一位名称秀奴的妓女。后来他钱财用尽,衣衫褴褛,秀奴就不肯见他了。那天喝了酒,了然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就强闯进去,秀奴不从,了然就把她打死了。于是他被控杀人。官吏审问他时,发现他的臂上刺了两句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调查完毕,物证送到苏东坡手中。苏东坡一看,颇觉好笑,便写词一首: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杀人和尚被押赴刑场处决。苏东坡用俚语写成的滑稽诗却一直在民间口耳相传,平添了这位怪诗人的许多佳话。

    苏东坡题写灵隐寺的诗不少,且篇篇冠于众诗之首,如《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

    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就灵鹫居,葛衣草履随僧疏。

    肯向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灵隐寺的壑雷亭一名就取自苏东坡这首诗。而苏东坡的《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一诗,则反映了当时灵隐寺的规模与盛况:

    君不见,钱塘湖,钱王壮观今已无。

    屋堆黄金斗量珠,运尽不劳折简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宫阙留与人间娱。

    盛衰哀乐两须臾,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优优下笑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逢海图。

    清风时来惊睡余,遂起羲皇傲几遽。

    归时栖鸦正早逋,孤烟落日不可逋。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一诗更是道尽在百重案堆之余,难得在灵隐寺中闲眠一宿,躺在床上,回想往事,时而百感交集,时而心绪茫然: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唯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则是一首抒心遣怀之作: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原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械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苏东坡经常把公事与游览结合起来,游览之中不忘自己父母官的责任。深秋的一天,苏东坡约了幕僚同去北高峰观峰顶的砖塔。他们备了食物,准备在峰顶用餐。正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忽有钟声悠悠传来,有一小寺庙忽隐忽现地出现在山林间。苏东坡走进庙里,发现一位耳聋的老道人,身体得病,生活极为艰难,时有断炊之虞。他想:此次一游,下次不会再来了,便把带去的一匹布留给了老道,并作诗《游灵隐高峰塔》一首道: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唯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傍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从诗中可以看出,苏东坡面对这个贫病交加的老道,再也洒脱不起来了,从心里流溢出的是对老人的关切与爱护。仔细想想,以后是再也不会攀爬北高峰了,眼前的这个老道人如此清苦,怎么办?"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话语朴素,却流露出这位父母官的善良与同情之心。

    苏东坡两次来杭州理政,使杭州百姓得惠不少,据《灵隐寺》载:"……杭大旱,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上供米三之一。复赐僧度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坛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唐刺史李泌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时久废,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苏东坡动员民工治理西湖,自此以后,西湖水清,湖中植菱。取葑草于湖中,成一长堤,上植杨柳,远远望去,如仙女绿裙带绦,俨然如画图,人们称之为苏堤

    苏东坡在杭州的政声甚佳,对灵隐寺及僧众非常友好,所以在他走后,寺僧于灵鹫山麓建了一个东坡祠,年年祭祀他。

    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苏东坡两次来杭,前后时间加起来正好五年。他把杭州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杭州人民也把苏东坡当作自己家乡的亲人。愿东坡的诗魂常常回到杭州走一走,看一看他笔下的西湖是否仍然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