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中国佛教史略(中)

编辑:两车 日期:2020-10-15 10:36

image001.jpg

东汉、三国

  白马驮经,大法东来……

 

两晋、五胡十六国

  战乱频仍、颠沛流离之际,佛图澄以佛法感化执政者,救人无数;道安、慧远师徒两代为中国佛教的发展贡献良多;鸠摩罗什三藏则致力于佛典之翻译……

 

南北朝

  达摩祖师远来东土传化,传法于慧可,是为中国禅宗之始……

 

 

隋唐

  国家一统,政经稳定,宗教包容而有蓬勃发展。此时,大乘八宗皆已大成:禅(惠能)、净(善导)、律(道宣)、密(不空)、天台(智顗)、贤首(法藏)、唯识(玄奘)、三论(吉藏)。佛教开始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民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智者大师

  天台宗:智者大师继承北齐慧文、南岳慧思的思想,开创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建立完整且独具特色的天台止观修学系统,使天台宗成为汉传佛教各宗中最早形成的大乘宗派。

  演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合称“法华三大部”,另有五小部及《净名经玄疏、文疏》、《小止观》、《次第禅门》、《六妙门》等著作,奠定天台宗思想理论基础。

  创“五时八教”之判教,为中国特出之教理思想体系。

  住锡瓦官寺八年,主讲《大智度论》,文武百官奉敕“一日停朝事”,皆往听法,盛况空前。

 

荆溪湛然尊者

  传至荆溪湛然大师,钞释三大部(《玄义释籖》、《文句记》、《止观辅行》),光大天台之说,拣斥他宗。

 

吉藏大师

  三论宗:嘉祥吉藏远继罗什之学,成为三论宗的集大成者。

  三论:集中阐扬中观思想的三部论点,分别为龙树之《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之《百论》。

  吉藏又称嘉祥大师,于三论广事著述,破邪显正,宣扬龙树菩萨之思想,奠定了三论宗在隋唐佛教中的地位。

 

玄奘三藏

  唯识宗:玄奘三藏西行求法,归国后盛弘法相唯识之学,同时翻译经典,成为新译家的代表。

  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被尊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

  西行求法十余年,精研《瑜伽师地论》。

  博学多闻,名震五印。著《会宗论》、《制恶见论》,破斥印度大乘学者对空、有思想之偏差。印度戒日王赞说: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遂以玄奘为论主,举办全印度之无遮法会,宣说大乘教义,将其著论揭橥于会场,经十八天,无人能改一字!与会十八国王深为叹服,皈依座下。

  返国后主持译场,翻译经典二十余年,贡献卓越,主要经典《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

  与鸠摩罗什同为佛教经典翻译之重要大师。

  中国法相唯识宗之创始人。

  著《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古印度及西域风土民情及文化之重要文献。


善导大师

  净土宗:善导大师专弘念佛法门,净土宗由此兴盛。

  著《观经四帖疏》,主张专心一意称念弥陀圣号,为修学佛法的易行道。

  思想远传日本,被日本净土宗奉为高祖。


道宣律师

  南山律宗:道宣律师依《四分律》,制“南山三大部”,开创南山律宗,后渐成汉传律宗主流。

  南山三大部:《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羯磨疏》、《四分律戒本疏》。

  为适应此方众生好乐大乘的根器,引入大乘大乘唯识思想解释戒律,使律学理论通于大小。

  确定《四分律》在律学上的地位,为后世中国僧尼的受戒规范。

  著《戒坛图经》将中国佛教的戒坛予以定形。

 

贤首宗(华严宗):历杜顺、智俨二代,至贤首法藏大师集大成,教义齐备。后有清凉澄观为《八十华严》著疏钞,圭峰宗密注释《圆觉》,融通禅教。

 

华严初祖帝心杜顺和尚

  杜顺著《法界观门》将华严思想归纳整理为三观,深受唐太宗信任,赐“帝心尊者”之称号,为贤首宗初祖。


华严二祖云华智俨法师

  智俨从学杜顺,由六相义契入华严一乘,开演十玄门,对《六十华严》著有《搜玄记》,为贤首法藏开宗奠基。

 

华严三祖贤首法藏法师

  贤首国师继承前两代的学说,有关《华严经》的著述颇多,对六相、十玄、四法界等均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理论,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因而华严宗也称贤首宗。

  清凉国师以贤首国师的学说为准,依五教注释新译的《八十华严》,形成《华严疏钞》,摒弃了贤首弟子中的一些异说,令贤首一宗得以正本清源,被尊为“华严疏主”。


贤首五祖圭峰宗密禅师

  禅宗:自达摩传至惠能大师,为中土禅宗六祖。六祖大师不仅是禅宗史上之关键人物,也是整个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同出五祖门下的神秀大师深得朝廷敬重,弘扬渐修法门,与惠能合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然其禅法二传即止,未有长远之影响。

  六祖虽不识一字之樵夫,却能契悟心法,表佛法平等,人人皆能成佛。一闻《金刚经》,当下即开悟,是顿悟之最佳例证。

  惠能之前禅宗为代代相承,称为灵山单传。惠能座下开悟弟子数十人,皆能独当一面,广传顿悟心法,南宗禅风遍于全国,称为曹溪普传。


灵山单传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解其意。独摩诃迦叶会佛旨意,破颜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汝为第一代祖,代吾传化,勿绝慧命。”

  尔时,佛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

  禅宗从摩诃迦叶为初祖,至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来中国为东土初祖,乃至六祖慧能,代代单传,是为灵山单传。

 

开元三大士

  密宗:开元三大士相继来华,密教兴盛一时。

  唐朝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称为“开元三大士”,弘扬密教。

  不空三藏为中国密宗之集大成者,深得唐代三朝皇帝之敬仰,曾特任为“开府仪同三司”,倍受尊荣,史无前例。

  因为佛法本身三根普被的特点,高级知识分子可以在佛法中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一般社会大众也可以于中了解善恶因果轮回的道理。所以这一时期的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生活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哲学方面,对中国哲学思想影响巨大。

  天台、贤首二宗本于佛教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创立了汉传佛教独特的教理思想体系,并将大乘经典(《华严经》、《璎珞经》、《仁王经》)中的修行证位次第,进行了系统整理及透彻阐扬。

  以离心意识为特点的禅宗,因其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简捷特点,以及将佛法的最高哲学与寻常日用的完美结合,不仅对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印象,更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与生活化。


艺术方面,佛教是推动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动力。

  这一时期出现在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中的佛像也成为了全世界最经典的艺术作品。观佛像之殊胜庄严,内心亦得清净自在。尤以唐代佛像的特点最为鲜明,衣着讲究,身戴璎珞,显示此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皆很丰裕,国泰民安。


文学方面,佛教典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体裁。

  佛经独有的偈颂是独创的文体,不重平仄、押韵,平实而易读诵。

《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皆是以接近白话、浅显流畅的文字来表达甚深无上的佛理。

  禅宗祖师间的对答却又奇诡万千,迥出常理,会者自会,迷者自迷。


民俗方面,佛教经典以变文、俗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走进百姓生活,对教化民众、安定社会的贡献日益凸显,并由此形式更进一步演变成为了宋元时流行的说唱文学。

  佛经俗讲多取材于佛经中之公案典故,加以改写,使其通俗生动,适合教化民众,如目连救母等。

  即便是义理幽微难解的经典,也可通过宣讲令其通俗易懂,启迪民众智慧。如:

     《华严经》——气势雄伟,文字优美,阐释宇宙人生的整体观;

     《法华经》——著名的寓言启发人性的自觉,圆融极致的教理;

     《楞严经》——文气贯串,精辟入理,从凡夫到成佛,标准的修行实证手册……


汉地的隋唐时期,从内地和印度同时传入西藏的佛教也在藏地蓬勃发展起来。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为王后,将佛经、佛像带入西藏。

  藏民族沿用至今的藏文也是依梵文而制。

  莲花生大士在八世纪末至西藏传密宗,由明朝时达赖、班禅等格鲁派传人更成为政教合一之西藏领袖。


唐武宗时,听道士、宰相之言而排佛,将佛像、钟、磬、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史称会昌法难,为“三武一宗法难”之三。第二年帝崩,唐宣宗再兴佛法。

  唐宣宗曾为沙弥,且因长期流落民间,倍知稼穑而勤庶政,见武宗昏暴,即诏告复兴佛教。

  会昌法难之后,经典散失,各宗没落,唯禅宗一支独秀开为五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