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5-03-17 10:03

 

 

  工作,家庭,情感,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有人自信有人悲观,不管是何种生活态度,我们的日子总得一天一天地过。佛法如烟海,其中蕴含了无数处世之道,若能悉心深入佛法,自能从佛法中受益,并能以佛法指导生活,庄严人生,圆满人生。

  一、不忘初心才能幸福相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一句被不少现代人奉为座右铭的句子,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什么是"初心"呢?就是我们最开始的发心,比如我们的目标、愿景等。"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即那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宽容、进取、勤恳之心。只有不忘初心,我们才可能实现最初许下的心愿和目标。

  不忘初心,才能在人生之路上精进前行。苏轼在《晁错论》中写道:"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如果我们不忘初心,就会为人生的理想与目标奋斗与努力,就会用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初衷。很多人,就因为缺少坚定的意志,忘却或是丧失了那份初心,才会在衰老之际悔恨不已。不忘初心,我们就不会惧怕人生中的任何困难,就会竭尽全力去实现人生中的目标与愿望,追求属于我们的幸福。

  不忘初心,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歌手李行亮在歌曲《不忘初心》中唱道:"不忘初心相知相守在身边/在一起我的世界慢慢变得温暖又新鲜……只要在我身边/你就是永远"。常言道:"痴情女子负心汉,多情女子薄情郎。"有多少本应完美的爱情,都因一方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当初的山盟海誓,忘记了当初的花前月下,破坏了一段美好的姻缘。不忘初心,爱情故事才能完整上演;不忘初心,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忘初心,才能相敬如宾,夫唱妇随,才能营造"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浇水来我洗园"的幸福氛围。

  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都因不能坚持而功亏一篑。这就是忘记初心的后果!若不忘初心,我们就会矢志不移,就会风雨无阻,就会奋勇前行。不忘初心,我们就不会随便放弃实现自我价值的初衷;不忘初心,我们就不会计较荣辱得失,向着幸福的前方追寻。当你真正能够不忘初心,就会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我价值,不会畏惧途中的荆棘与坎坷。不忘初心,才能时刻沐浴自信的光辉,感受生命中点滴的幸福!

  二、快乐源于放下

  不少朋友曾对我说,你的心态真好,感觉你一直都很快乐。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也觉得自己很少有烦恼。原因很简单:懂得放下,放下烦恼,放下贪欲,放下攀比……高中时,我放下了对学校和专业的过分关注,结果轻松地考进了省内一所高校,我感到很快乐;大学期间,我放下竞争学生干部的狂热,只是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在即将毕业时,我的文化课成绩拔得头筹,我感到很快乐;在求职时,我放下对公务员及高薪的追逐,只是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投一些简历,当成功获得第一份工作时,我感到非常快乐……可以说,我得到的快乐,都是以放下为前提的。

  当然,也有人觉得我有些消极避世,或者是缺乏自信,甚至是缺少生活的激情,与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出入太大。是吗?难道非得中个"头彩"才能快乐吗?难道非得拼个第一才能快乐吗?难道非得过着雍容华贵的生活才叫富有吗?我觉得,快乐与这些荣誉和光环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心的富足与安详,源于理智地放下。

  佛教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双手各拿着一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婆罗门便将左手拿着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吧!"婆罗门又将右手拿着的花瓶放下。怎知,佛陀仍然对他说:"放下吧!"黑氏婆罗门一时手足无措,便虔诚地问佛:"慈悲的佛陀啊!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呢?"佛陀微笑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而是要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了生脱死,永出轮回。"听完佛陀的这番话,黑氏婆罗门立即悟到了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故事中,佛陀让黑氏婆罗门"放下",是为了让他寻得自性的常乐。唯有真正地放下,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才能达到内心的安详,快乐自然如影随形。

  人人都想得到快乐,但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却到临死还没悟出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有太多的放不下,才扼杀了原本属于我们的快乐。只有放下,才能与快乐携手。放下,不仅仅是放下我们身上的负担,更要放下我们的各种贪欲之心,让心重归清净与安详。放下不是消极的放弃,不是无望的悲观,而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快乐的心境励志修行,奋发精进。所以说,放下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处世态度。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如果说,生、老、病、死是因为看不透、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那么,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就是因为放不下——放不下爱与恨,放不下得与失,放不下起与落,放不下荣与辱……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不断。你在乎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心里就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快乐就越多,内心也就越清净。所以说,快乐源于放下!

  三、广结善缘才能利人利己

  佛陀曾对众比丘说:"你们比丘,没有父母兄弟,也没有姊妹宗族,彼此间互相帮助、照应是应该的。我们佛法平等,上下和睦。……弟子侍奉师父,如侍奉父母,至死不应舍离;师父对待弟子,视同儿女,随时将息,至死不应舍离。师徒互相慈爱,保持永久。所有什物,平等分配;如果没有什物,当多方去乞,照顾病人,等于照顾自己;所得的功德,没有减少。"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主张并提倡弟子们相互间要多帮助,更要将广结善缘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一切众生皆能得到帮助,自己也能从中获益。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只有主动去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才能成就自己,乐在其中。广结善缘之人,爱好布施、行善,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去帮助他人离苦予乐,自利利他。昔日,佛陀"割肉喂鹰"、"投身饲虎",让弟子们无比敬重。这些,不过是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的具体表现,亦是佛陀广结善缘、度化众生的直接反映。这种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无疑为其弟子们及众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广结善缘的形式有多种,我们既可以通过财布施去帮助经济上有困难之人度过难关,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也能通过宣说佛法智慧,为找不到人生理想、满腹迷茫的众生提供精神指导;还可以向众生传播正信的佛法,帮助他们除去心中的疑虑,重燃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等等。当我们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布施而心生斗志、奋勇向前;当我们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布施而喜笑颜开;当我们看到别人因自己的布施而摆脱困境、找到人生的方向,我们的心里肯定也会无比欢喜与自在。这就是广结善缘的殊胜之处!

  同时,我们在广结善缘、服务于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能赢得更多人的敬服与尊重。那些得到我们帮助的人,或许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知己,某一天也可能会帮助你。关键是,我们的善心善念往往会被受助者传递给别人,去帮助更多的人,影响更多人……能够将广结善缘的理念传递给更多有情众生,这又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和愉悦的事情啊!

  四、活在当下,心安是福

  佛教禅宗里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禅宗二祖慧可与禅宗初祖达摩禅师的对话。慧可问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找了半天,拿不出心来,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

  故事中,慧可说他找不到自己的心,达摩却说已经为他安心了。于是,在一刹那间,慧可找到了自己的心,也得到了心安。这是为何?如果你试着找自己的心,一定越找越多,边找边想,妄念纷扰。当你不再想时,这也是妄念,因为你在想自己的心并没有在动,这当然是妄念。这实际上也是在告诉我们,莫要让妄念占据心头,断除心中妄念,才能心安。

  如何才能断除心中的妄念呢?那就是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要我们善护心念,心不放逸,心不散乱,制心一处。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安吉丽思在《活在当下》一书中写道:"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也只能从当下去寻找,过去的事,均已过去而不存在。不论是多美好且令人怀念,或是多么丑陋令人追悔,都没有必要沉湎于过去的情绪中。对过去的怀念或追悔,只是徒增自己的烦恼,进而干扰当下该做的事情。"这与《金刚经》中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红尘俗世,纷繁芜杂,有太多的浮华与欲壑横亘在我们眼前,唯有活在当下,不被贪念所扰、心魔所牵,才能活出真我,活出自在,活出心安。所以说,活在当下,心安是福!

  生活就像是一幕正剧,有开端,有高潮,有尾声,有悲有喜,有起有落,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获得全方位的体味。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不必胆怯,总会有应对之法;当快乐相伴时,我们不必癫狂,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得到恒久的幸福之感。如是生活如是观,只要怀着一份感恩的心,一份知足的心态,我们的生活将如阳光般灿烂。您若安好,便是晴天!(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