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渺渺空烟渡远钟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26 19:23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照片、故事来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今天刊登青岛崂山王朝明的投稿——渺渺空烟渡远钟。



  三月仲春,无论放在那里,都是一年中的妙佳时光,更不用说是在杭州。

  去年五一节前夕,我有十余天的时间,在浙江大学参加一个培训。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连周末也有讲座和观摩。但是,既然来一回人间天堂,哪有不出去走走看看的道理。
 
  于是,趁一早一晚,得空即出得学院,或步行,或自驾(杭州街头的共享单车骑来很是便捷),不惟周边的山头公园,连着西湖、西溪、植物园,一番番地去了。灵隐寺,自然也在其中。



  山水各有佳处,无论南方北方。对于一个海边长大的北方人,又在崂山脚下工作,天天面对的是海之浩渺和山之雄峻;场境一转,忽然走近这秉性气质与家乡壮阔山海完全不同的灵秀湖山,不由人不慨叹造化之神奇。



  上午还有课,为去灵隐寺,我早早起来,穿过一条灯光通明的隧道,来到灵隐寺山门前的时候,天还刚刚亮。售票处尚未开始上班,好在风景并非全在禅寺大门里面,灵隐寺外,这一爿山山水水、村落人家、亭台楼榭,乃至山水之间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无一不可谓风景。



  单是一个冷泉亭,就足以令人驻足流连的了。对于国画,我连一二也不曾窥其堂奥。然而,没有来由地我觉得在冷泉亭前一站,随便哪个角度望去,进入视野的,就是一幅气象氤氲的国画。


 

看山
 
  入眼的是葱翠欲滴蓊蓊郁郁的树木,几乎难得一瞥北方山脉那般石崖裸露山骨峥嵘,或者说少了些苍峻嶙峋之感。可是,因着缥缈的山岚和雾气,远山近壑呈现优美的层次,水墨淋漓,浓淡相宜,简繁有致;而且这层次因着晨曦的生发,因着山间雾气和烟光水色的流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眨眼,是一幅林岚翠微;一凝眸,是一轴青山古寺;一低头,是一方碧溪鱼影;再一回首,又是一帧烟霞云岫……


 


 

听水
 
  为冷泉亭含着的,不惟映入轩栏的山光水色鱼影,更有泠泠淙淙的溪泉之音。"冷泉亭",在心里轻轻地念着这三个字,恍如吟诵一首唐诗,一阕小令。忽然想,假如将冷泉亭的"冷"字写别了,作"泠"泉亭,或者也别有韵味呢。清晨的灵隐寺前,香客和游客都不是很多。寥寥的人声,也都因着这一方山水的浸润,而少了些喧哗,添了些静谧。于是山泉的声音,便自然而然地流淌进人的耳朵和心灵了。



  更让人的心沉静下来的,是这一爿山水之间的草木。古寺名刹,向来是与古树名木相携相依的。即便是在北方,家乡的崂山深处,太清宫、华严寺、明道观,也都可以看到一些上千年树龄的柏、榆、银杏等古树,穿过汉唐甚至先秦的风霜雨雪,依然青春如昔。而在灵隐寺,古树似乎不惟数量要更多一些,个头更高大一些,生长状态也要较北方的同类更好一些。天地虽道不仁,却难免有所偏爱。这不能不归因于造化了。



  是的,再苍老的树木,在造化在大自然的眼里也不过是个孩子。而降生于这一方灵山秀水,啜饮着泠泉烟霞,沐浴着吉光翠岚,俯瞰着三界轮回,聆听着肃穆悠远的钟声,任是再怎么愚钝冥顽的草木,也该灵犀明通顿然开悟了。

  在灵隐寺里慢慢地走,大雄宝殿,药师殿,济公殿,藏经阁,在芸芸众生袅袅香火之间,与庄严肃穆的殿宇比肩而立的,是一株一株高大苍翠的古树。时间的缘故,没有细加端详那些古树的种类和树龄,但那气象蓊郁法相庄严的,我觉得应该是楠树。



  空气中流着脉脉的香,清沁,悠远,幽缈,那应该是楠树生发的吧。我觉得,无论置身何处,楠树都很有君子和士大夫之风,正直,挺拔,高大,轩昂,心体生香,他们站在时光里,陪着一座座庙宇慢慢变老,却从来不会忘却用年轮记载浩帙的春秋。在一株高大楠树的旁边,我看到了"静观众妙"几个大字,是呵,这不惟是楠树身体也是他们心灵的姿态吧。


 

  印象深的,还有在"国土庄严"照壁前的毛竹。与崂山太清宫的翠竹和华严寺的紫竹不同,灵隐寺里的毛竹要高大粗壮许多。佛心宽容,道心无碍,无论是柏树、银杏,还是楠树、毛竹,每一种草木都能在寺庙观宇中栖下身来,安下心来,抱一沉静地渡过漫漫的岁月。这是古树的幸运,也何尝不是古寺古观的幸运。



  之前,表弟也来过灵隐寺,在微信里发过他对寺内一幅对联的感慨。对联是这样的:"人生难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很想去看看这幅对联。只是不知道具体的方位,问过几个人,都说不知道。看看时间也不早了,该回去上课了。这点小小的遗憾,也正好应了这幅对联的意味。


 
  浮生半日,飞鸿雪泥。匆匆的一段时光,留在灵隐的山水之间,也留在灵隐的钟磬之声草木之香里。当下,在千里之外的北方,南风又开始唤醒大海上的波浪,在亘古不变的潮音里,依稀觉得,有一脉悠远的楠树的气息轻轻拂过……


  哦,对了,那次灵鹫禅寺一游,还写了一首小诗,兹附于后:

《灵隐寺》

市井三千非小隐,冷泉一脉出灵峰。
客心不似鱼清浅,渺渺空烟渡远钟。

 
——青岛崂山   王朝明




★ 往期回顾 ★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听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的乳牙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清明的思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子与邻家女孩的合影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求子如愿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悟清凉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告慰奶奶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大辫子阿姨你在哪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祖上太爷爷捐赠的匾额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妈妈带回的葫芦型水壶

▲征稿通启|影像 · 记忆 · 感恩杭州——我与灵隐

图文|朝明
摄影|慈宏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