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明】李之世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盂兰盆的意思是“救倒悬”,源自中国民间“目连救母”的故事。本质意义,还在于“孝亲”二字。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中元节这天,思念家乡和亡亲的事情。中元节这天晚上,诗人睡着了,梦中仿佛听到了杵捶洗衣服的声音,被这声音惊醒以后,他看了看窗外,明亮的月光。想起今天正是盂兰盆节啊,为人子女,谁没有孝心呢。我已经在路过的长寿庵,布施供养了佛僧,也放了祭祀用的钵,来祭献祖先亡亲。想起远在千里的家和灵堂,泪洒衣衫。
/ 盂兰盆节 /乙巳农历七月十五 2025年9月6日目连启教 世尊宣扬钵和罗饭利存亡 脱苦往西方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盂兰”二字是梵语,译曰倒悬,也就是被倒挂着的意思,用以形容三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厄之状。“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泛指一切盘、碗、桶等清净容器。盂兰(倒悬)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所合在一起叫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盆的意思。也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思议力以解众生倒悬之苦。《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犍连尊者证得六种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深恩,遂他用天眼观察世界,却看见母亲因造恶业而堕落饿鬼道中,百千岁中得不到一口饮食,口吐火焰,倍受煎熬。
七月十三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大势至,梵语“摩诃那钵”,意译作得大势、无边光、大精进。作为“西方三圣”之一的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一样,同为阿弥陀佛的助手,乃是极乐世界第二顺位递补佛位的大菩萨。《无量寿经》云:“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可见二菩萨与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都特别有缘,故于此界以净土法门度化众生,令生极乐世界。菩萨之所以得名为大势至,有四种因缘:一、因地自利而得名。《
开悟偈【元】楚石梵琦禅师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本诗描摹悟道时的不思议境――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此种境界打破我法、身心、内外二元对立,超越世间语言与缘虑分别。闻鼓声而悟道后是一个什么的景象呢?“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此作何解?举一公案,有僧问杨岐:“如何是佛?”禅师云:“三脚驴子弄蹄行。”进云:“莫只这便是么?”禅师云:“湖南长老。”三脚驴与红炉一片雪、黄河六月冰皆谓蹄踏情识意想、造作拟议,求道者如果在知见中揣度它,就会丧身陨命。对黄河六月冰所有知性的解会,都是乖离道体。只有息却万缘,以平常心作止水月镜般的感应,才是对六月冰的最好注脚。僧问大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有死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佑禅师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滋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如此说来,参禅也可随取一法作方便,追虑审问参究,作破参的敲门砖。所谓敲门砖者,到击破门时,砖亦弃舍,破门而出,刹那之间,能所双忘,内外脱然,与虚空浑然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能如此,则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烦恼,得大自在,诸苦顿断,佛果可期。这一种实证之境,只在当人
题草堂【元】溥光法师草堂名刹岁年深,三藏谈经事莫寻。唯有千章云木在,风来犹作海潮音。“草堂名刹岁年深”,遥想当年,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大师居住在草堂寺,广说经法度化众生。“三藏谈经事莫寻”,而如今到了元王朝,早已岁深月久,所以此番诗僧来到寺里观瞻,对于罗什谈经之事,已经无法追寻昔年的盛况了。“唯有千章云木在”,忆往昔,隆盛的佛事已经远去,而寺庙中耸入云天的千章古木,却依旧常青。所谓“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千章古木在阵阵风吹之下,“犹作海潮音”,依然发出佛门警世的海潮之音,演唱无上真谛。“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无情亦是应机而说,不
上堂【宋】雪岩祖钦禅师竟日窗开坐寂寥,岩前笋稚欲齐腰。幽禽忽起藤花落,涧瀑吹声度石桥。首句“竟日窗开坐寂寥”,表明禅师身居茅屋,别无其它杂事,只是坐禅。“竟日”即整天,“寂寥”寂静无有妄念。《佛性论》云:“寂静相者,自性清净,诸惑本来无生。见此二空,名寂静相。(中略)无生故说寂,无灭故说静。”禅师自是善能守护诸根门等,永拔烦恼习气,于扰动、放逸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次句“岩前稚笋欲齐腰”,极富禅趣。禅师山居之前、幽篁丛里,新笋挺拔有节,举头向天,生机盎然。“幽禽忽起藤花落”,在幽深的涧谷之中,山禽蓦地启动翅膀飞翔向上,藤架上的花儿纷纷飘落。鸟自飞翔,花自飘落,全然一派自在悠闲的胜境
颂古二首【元】月庭忠禅师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开。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据《五灯会元》记载,有僧问白云守端禅师:“旧岁已去,新岁到来,如何是不迁义?”守端云:“眉毛在眼上。”后来,月庭忠禅师作了二诗颂此公案。“罢钓”四句,借用唐人司空曙《江村即事》诗:“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罢钓归来不系船”,天空禅者率意任性、随缘放旷的洒脱襟怀。“江村月落正堪眠”,禅者亲见真如,安处于现象界之中,如如不动。“纵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此二句以纵经风吹仍在佳境为喻,表达禅师即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