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2
发布时间:2025-10-24
无题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相关资源垂手可得,影响所及,使得人们忘却了先民胼手胝足、勤俭刻苦的美德。“惜福”不应只是口号,事实上,这世界物质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而各各有情众生所形成的巨大网络则共同受用这些资源,因此每个人浪费、或珍惜的习性,无形中都在影响这共生架构。尤其对学佛人来说,更应从此一共生关系中醒悟缘起的道理,善自珍惜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为这日益匮乏的地球贡献一点心力。
发布时间:2025-10-23
历代祖师说无心功夫,类各不同,有多种方法,今据《真心直说》略举三种以作参究:一曰觉察。谓做工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念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三祖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工夫。二曰休歇。谓做工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纤尘,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是休歇妄心工夫。三曰透出体用。谓做工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光皎皎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
发布时间:2025-10-22
山居之一【宋】云峰文悦禅师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这是一首渔樵晚归图。初秋之时,凉飚乍起,木落千山,秋色迤逦,渐入冲微。渔人归棹,拨弄清波,逗一轮璧月;樵父束斧,松下经重,踏万颗松子。渔人樵父在禅诗中往往作为垂丝弄斧的意象出现,如“只知洪流岩峦阔,不肯抛却弄斧斤”,喻世人向外寻求追逐,不肯当下无事,归家稳坐;“浪静风恬正好看,秋江澄澈碧天宽,渔人竟把丝纶掷,不见冰轮蘸水寒”,“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均是感叹渔人逞弄机巧,不能回光返照。而此诗中所写,则是收却鱼网、束起斧头的渔樵晚归。景是宁谧的景,有的是澄明夜月和月光下的
发布时间:2025-10-20
示行素侍者【宋】保福清豁禅师世人休说行路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世人行路难,只因心有所求。若有所求,则处处贪着,必有求不得之苦;若无所求,则无诸苦,随缘任性,自在解脱。“鸟道羊肠”形容所求之路艰难,崎岖险仄;又喻惑业诸苦,轮回恐怖。但在悟彻圆明的禅者看来,这只不过在一念咫尺之间便自超越。一念觉悟即能顿超六道,出离三界,自性处处显现,触目无非菩提。有僧问惟正禅师为什么身为禅师却不谈禅,惟正说不必白费言语,“但日夜万象为敷衍耳。言语有间,而此法无尽,所谓造物无尽藏也”。最后一句“汝归沧海我归山”,无论山海,皆是妙明真心。溪水自归沧海,禅者自归深山。“
发布时间:2025-10-15
临济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胜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取。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据实而论,法性身,法性
发布时间:2025-10-14
去年贫【唐】香严智闲禅师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香严禅师写了悟道偈后,得到了沩山认可,但仰山认为可能是夙习记持而成,遂继续勘验香严,于是香严作了该颂。禅门中人常以贫穷象征自性,因为自性不立一尘,在特征上与贫穷有相通之处。香严描述的达到空的过程,带有渐修的色彩:去年空,还有个空的境界立锥之地;今年空,连空的境界都没有了。解脱束缚,达到了无缚无脱的程度,这是由破除我执进入到破除法执的我法二空的景象。不过仰山则认为这首偈子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仰山说香严会“如来禅”,对“祖师禅”仍然没有领悟,于是又有了下一番勘验。
发布时间:2025-10-08
黄檗希运断际禅师说: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檗希运断际禅师临济义玄禅师上堂云:“赤肉团
发布时间:202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