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懂得感恩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02 14:26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今天刊登二位云林志工的投稿,他们用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



云林志工团周四组志工郑洪
 
安住当下 安顿身心

  隐约记得家里有张在灵隐拍摄的老照片,翻箱倒柜找出来。这是在灵隐飞来峰大肚弥勒佛前,由国营照相馆的工作人员为她们拍摄的一张合影。


 
  照片落款是"杭州灵隐1963.8",照片中左上穿花裙子的女生是我的妈妈,时年十五岁;右一是我妈妈一辈子的小姐妹;左一和左二是当时住在杭州皮市巷的邻居。
 
 
  1963年,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虽然杭州不是重灾区,但是这场灾难每个人都被波及。在妈妈的记忆里,那时的每户人家,几乎都会在早上四、五点钟去菜市场排队,凭票按定量买菜,顺便还会捡一些菜叶,以求不饿着。
 
  由于妈妈是独生女,饿肚子是不会的,想吃胖也不可能。照片里妈妈是瘦瘦的,疼她的外婆做了一条花裙子给她穿,这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不小幸福了。
 
  在那个年代,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听闻佛法的可能性是不大的。1966年,妈妈很快就不读书了,倒是可以穿上列宁装去全国各地大串联。很快,大部分同学都去了祖国需要的地方。妈妈由于是独生女,便留城了。工作、结婚、生子,过着普通的日子。
 
  妈妈怎么也没有想到,她晚年会得一场大病。乳腺癌手术、化疗、康复。期间,又经历了我爸爸的得病去世。面对疾病和死亡,妈妈那一代人,没有人会教过他们该如何去面对。   
 
  妈妈不快乐,我也受到极大影响,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无助,心里痛苦得很。
 
  或许是妈妈的那张照片,是我走近灵隐寺、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一个前因。机缘会聚,我来到了杭州灵隐寺做志工,在千年古刹亲近佛菩萨,亲近佛法,亲近高僧大德,感觉生命有了依止,灵魂有了皈依。与生俱来的恐惧感慢慢消除了。通过学习佛法,我对生老病死渐渐有了正确认识。



  法师开示我们说,要坦然面对顺境与逆境。逆境来了,是消业的机会来了,扫除一个障碍,便得一份自在;逆境来了,是培福的机会来了,走出困境的过程就是积累资粮的过程;逆境来了,就是福报来了,是因为自己的修行的功德,让自己的重业轻报。
 
  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我们虽不逢佛世,但能亲近三宝,聆听法音。在明白人生无常后,要放下万缘,常随佛学,修解脱道,行菩萨行。
 
  无论顺境与逆境,愿我都能坦然接受,安住于当下,安顿好身心,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云林志工团周四轻安组志工郑洪




云林志工团周四组志工宋金湘
 
父亲最后的叮嘱

  我父亲离休后定居上海,每年都会在冬季到来之前去普陀山疗养。那时,交通没有今天这么便达。从上海十六铺码头乘船到普陀山,需要一个晚上才能到达,所以大多是从杭州周转宁波再乘船前往普陀山的。


 
  这张照片是1981年拍摄的。那年,父亲去普陀山,路过杭州,我和二妹妹夫及女儿一起陪同父亲参拜灵隐寺。
 
  父亲曾经和我讲起他在战争年代一次遇险被救的事。他和一位战友在山东单县城内被敌人追赶,跑到一家做钣金的师傅家,大妈忙把他们藏起来。敌人进来了一边搜一边对着两位老人吼。大伯大妈沉着应付,敲打钣金叮叮当当的节奏声稳住了紧张氛围,敌人只好走了。大妈一句"阿弥陀佛,孩子们出来吧,安全了"。
 
  我父亲无论工作调往哪里,都会抽时间探访那些救助与帮助过革命的人和他的家人。直到1992年6月,父亲临终时还不忘叮嘱我们子女,做人要怀有感恩的心。
 
     ——云林志工团周四轻安组志工宋金湘





往期回顾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缘来在此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一寺一书室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念佛的八哥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心目中的灵隐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爸爸的教育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叶落归根 广结善缘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