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僧八指头陀咏梅的境界(一)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1-15 14:40

 

  自古以来,咏梅的诗词不计其数,广为传颂的佳作佳句也很多。恰如兰的淡雅、菊的清芬、牡丹的富艳一样,梅的高洁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象征神韵。

  诗僧八指头陀的咏梅诗,既继承了古来咏梅的传统,同时也开拓出了咏梅禅诗新天地。

 
诗僧八指头陀的生平
 
  诗僧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别号敬安、寄禅。一八七七年敬安廿七岁之时,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

  黄读山十七岁时,在湖南湘阴法华寺剃度出家。东林长老赐名敬安,意即敬则心安。敬安谢纳,对师傅说:"无处安得此身,只好寄入禅门,希望能以寄禅为别号。"东林长老一听,就知道这个小伙子将来是大法器。
 
    一年冬天,东林长老派寄禅到衡山祝圣寺参加一个法会,结识高僧恒志,当场拜恒志为师,并随恒志来到衡阳岐山。
 
 
  一天,寄禅正在斋房为僧众添饭菜,不知是谁把吃剩的饭菜倒进狗钵里。恒志见到大声诃责,寄禅马上走到师傅身边,面无难色地把狗钵里的饭吃了。恒志问他,味道何如?寄禅回答:"味留舌上,道在心中。"

  恒志惊讶于眼前这个年轻僧人的进境,但他丝毫没有表露出来,而是厉声喝道:"味留舌上,仍有分别;道在心中,不见天日。"寄禅闻之,如日照高山,大喜温身。
 

  寄禅只读了一年私塾,本是个半文盲,对诗歌一直很隔膜。有次,粗通文墨的精一上人吟诗自娱,寄禅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有闲工夫学世谛文字?"精一笑着答道:"唯通世谛,方能悟世外。"

  不久,佛界诗僧聚集岳阳,举行盛大的诗歌研讨会。恒志大师带寄禅前往。第一次见到烟波浩淼的,登临风月无边的洞庭湖岳阳楼,寄禅难捺内心的激动。他凝视广阔的湖面,波光闪烁,浪涛拍岸,不禁意动神驰,口中不知不觉地念念有词:

危楼百尺临江渚
多少游人去不回
今日扁舟谁更上
洞庭波送一僧来

  有人连忙录下,报给组委会,得到众僧一致赞赏,尤其"洞庭波送一僧来"一句,被誉为神来之笔。这次诗会,不仅让寄禅大开眼界,更为重要的是,让他迷上了诗词创作。从此,写诗成为他人生旅程中的华彩乐章。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他竟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也最好的僧人。
 

八指头陀笔下的梅花
 
  八指头陀天生爱花。在14岁那年,曾因目睹风雨打落了白桃花而伤心痛哭。出家后,在百花之中,独爱梅花,他以善写梅花著称,晚年有"白梅和尚"的雅号。31岁时刊刻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就叫《嚼梅吟》。
 

  一、咏梅之洁
《梅痴子乞陈师曾为白梅写影》
 
澹然于冷处,卓尔见高枝。
能使诸尘净,都缘一白奇。
 
  梅花之高洁,使人联想梅花常常与雪相伴,一者因其处于高枝,少染污泥,所以八指头陀赞美梅"澹然于冷处,卓尔见高枝。能使诸尘净,都缘一白奇"。不过,八指头陀的特点在于,他对梅的高洁性的描写大多以月为比。"逃禅处士归何处,零落梅花月满湖。"(《过孤山寺》)。

 
《旅夜抒怀》
 
江湖惊岁晚,天地忽新春。
旅梦云千里,梅花月一身。
 
《腊月十五,夜与魏公子谦赏雪作》
 
幽人清不寐,寒夜兴偏长。
万树梅花色,千家明月光。
 
《咏白梅》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月下对梅》
 
高冷不宜人,萧然自绝邻。
四山残月夜,孤驿小桥春。
 
《冬夜漫兴咏梅》
 
夜半溪声疑是雨,起看明月在梅花。
一枕烟霞睡未赊,不知春去野人家。
数声啼鸟幽窗外,惊起山僧扫落花。
 

  在文学史上,月光如水,新月如钩,月润如玉等等比喻,都是形容月的皎洁的,尤其是月的出现大多是在夜阑人静之时,没有市声的喧嚣,没有世尘的沾染,高高地悬在空中,静静地普照一切,无私无偏,无爱无欲。所以,禅者往往喜欢以月喻禅,也就是以其具有宁静的秉性和高洁的品质。

  八指头陀深知禅家三昧,他写梅以月为伴,或者月下对梅,或者以月比梅,梅月相互映衬,所要突出的就是梅"萧然自绝邻"的清高峻洁的品质。(待续)

编辑|妙莲
摄影|一叶
责编|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