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尘空
《三宝歌广释》作者尘空法师曾于1957年出任杭州灵隐寺住持,曾任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上天竺住持。
尘空法师追随太虚大师近二十年,著述颇多,散见于《海潮音》杂志,出版行世者有《普陀山小志》、《灵隐寺志》等;及论文《唯生论读后》、《成佛救世与革命救国》、《几点佛法的要义》、《胜利的回顾与前瞻》等,未印行者有《民国佛教纪年》等。
一、前奏
伟大的歌音,发出悠扬疾徐和壮丽庄严的吼声,在二十世纪中振动了全世界各民族的心弦,表现着喜怒哀乐和敬仰虔诚的情绪,支配了每一个人们的心灵。因为一切喜怒哀乐敬仰虔诚的心声,所表现哀乐爱敬也就是人们的真情。这娑婆世界的有情,全赖音声而作佛事,佛以圆音演说诸法,众生随类各得了解,众生又以各种语言文字及各种方式来歌赞佛的功德,大圆觉中则照了无余。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以音声作的佛事、种的善根、得的功效何其伟大呀!机教相契的时候,诸佛愍念众生而说法,众生敬仰诸佛而歌赞,佛的声与众生的声交响合奏,佛的心与众生的心心相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事实不期而证明了。众生发出一念赞佛的心声,就是一念觉性——佛性的表现,不过赞颂的方法随着各民族、各种语言、文字及各时代各种习惯方式而不同。
提倡赞佛最早的要算"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的一偈,这是释迦佛在往昔劫中赞叹弗沙佛的赞词(按婆沙中译作底沙佛。赞颂是"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与此异而义同,今取其通俗者。)他这一赞叹所得的功德,就超越九劫,在弥勒菩萨之先成了佛。后来诸大菩萨在《宝积经》中又用各种方式来赞扬释迦佛。
在印度中期佛教中如马鸣、龙树等诸大菩萨都是善于歌赞佛功德的。在中国自从魏文帝的弟弟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嗟叹赞赏,一日游鱼山闻空中天乐音响,因为其声节作为梵呗。唐宋以后遂渐渐演成四六八句各种的赞词,即今之"炉香乍爇"等所谓梵音嘹喨鱼山流者,即其遗奏也。到了明朝洪武元年,太祖犹命沙门宗泐撰有献佛乐曲九章,惜其未能普传。
至于历代印度、西藏、南洋及东西洋各国所制各种不同的赞佛歌曲,那就难以枚举了。明清及民国以来佛教的唱念最普遍的莫过于焰口、水陆及各种忏仪,有极美妙,那赞词极复杂的腔调,所谓九腔十八调,再加上新旧调快慢板及各省各地不同的唱法,真是变化无穷,乃至讲经、传戒、上殿、念佛,无一佛事不加上赞颂的仪式,可谓尽佛教歌赞之能事矣。
但是这种相沿的唱法,无论他怎样花样翻新,千变万化,无非小异,总逃不出铛钹磬鼓的大同,而且仪式繁重,成了僧伽的专学,又须在是相当的时间、相当的地点具备相当的法器才能演唱,经过这一番拘束,然后发出来的声音已不是吾人本性中的心声,也失掉了天然流露的真情。自从海禁开放、西洋文化传来以后,一切的一切都在随世界大势而改变趋向,佛教的本质虽然常住不变,他的应用是应环境的需要、顺潮流而随时演变的。
民元以后,太虚大师才开始佛教革命,发出整理僧伽制度的吼声,一切的一切都要革弊立新、去腐留精。十九年在厦门闽南佛学院的时候,大醒、芝峰诸师等看到社会上歌声的普遍,国有国歌、党有党歌、学校有校歌、各宗教各团体各有各的歌,而庆贺、哀吊、宣传都少不了歌;适夙精美术音乐的弘一律师亦同在院,遂请选定曲谱,由大师仿照曲谱,从真觉海中运用他的悲智,流露他的心。
把整个的佛教归纳成三宝,把整个的教典镕铸成赞三宝的功德,本着赞扬三宝的意义,依照皈依三宝的方式,作成一个微妙精深而又通俗流畅的三宝歌,演成这个最新式的佛教歌曲。当时虽曾在《海潮音》等各佛教杂志上登载过的,也有不少的人在歌唱,但在应用上终觉还未能普及。作者觉得我们是现代僧伽,要住持现代佛教,不能离开现前的环境,须运用各种适用现代社会的工具来宣传我们的佛教。于是将现代佛教中唯一的三宝歌,除尽力提倡下,特广为注释以资宣传。
(待续)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