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十五——请问力明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13 15:30

 

《四十二章经》

第十五章

沙门问佛:
何者多力?何者最明?
 
佛言:
忍辱多力,不怀恶故,
兼加安健;忍者无恶,
必为人尊。心垢灭尽,
净无瑕秽,是为最明。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十方所有,无有不见,
无有不知,无有不闻,
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本文大意在说明"忍辱"。修行如果不修"忍",很难有所成就。
 
  在经文中,‘沙门问佛’:又有一位沙门请问于佛。‘何者多力’:什么事情是最多,力量最大的呢?‘何者最明’:什么事情是最明了呢?最有智慧呢?
 
  众生就是因为无明、心境不明朗,所以不能彻见宇宙的真理。
  那么,什么方法,才是帮助修行最大的力量呢?又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我们明心见性呢?
 
  佛陀回答:"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无量力中,忍辱的力量为最大,心能堪忍时,不怀恶意于对方,平等一切众生,不计个人得失,不见他过,内心必然清净,不著人我等相,心量广大无边。此力最大,其能摧毁一切外境恼害。
 
  很多学人,平日修法,常觉自己内心平静,心已调服,忍力强大,能降诸魔,能忍逆境,能胜自我,是否果真如此,还有待逆境现前时验证。
 
  譬如有人,被人讽刺、挖苦,种种诋毁,谩骂、嘲笑,贬低、伤害之时,是否心中不悦,面色大变,若是如此,忍力欠缺。
 
  平日修法,看似精进,面对外境,又被其转。佛法世法,本是不二,若分开修,非佛弟子。
 

 
为何忍辱力度不够?

  为何忍辱力度不够?源于内心不清净、不平等,我执生起,有我有他,以此色身安立为我,因此而生起我被他人侮辱、嘲笑等不平之心,定力不足,难以控制。如此之人,当修忍辱。当被侮辱,心应清净,欢喜接受,但并非迁就、不与计较便为忍辱,而是心行平直,无有分别,达此境界,方为忍辱大力。
 
  佛陀说"忍辱"是最有力的助道行,因为有"忍"的功夫,就能不怀旧恶,不会起惑、造业,即使遭人怨骂,身心仍然轻安自在。再者,若不以恨心加诸于人,别人也不会以怨恶加诸于你,这就是"兼加安健"。
 
  人生是相互对待的,一个能够忍辱的人,就能时时对人柔和善顺,而别人也会对他恭敬有礼;能够宽恕、尊敬他人,就不会与人结怨,且能受人尊敬。


 
究竟要如何"忍"?

  那么究竟要如何"忍"呢?这里举"生忍"为例。"生忍",就是要能真正看开而安心接受世间的一切苦——包括人事是非的迫害、天灾人祸,以及身体病痛等种种的苦。
 
  学佛的人,一定要透彻了解身体是四大假合,四大不调而生病是很平常的事,应该要安然忍耐。有的人一生病,不但自己无法忍受,还把烦恼加诸于他人,对人发脾气,这就是不能忍受,因此苦上加苦。
 
  另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人情、是非,也要看淡,他人若是以怨憎的态度对待我们,我们要逆来顺受,并且要自我反省,才能成就道业。


 
常观自心 是否调柔?

  遇逆境时,应当常观自心,心性是否调柔?于人不起恶念、不作恶想?如是行持,忍中之最。日常之中,能被他人挑三拣四,批评指责,于修道人而言,是大好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自身尚无过错,仍被别人指责,而自心中不悦,只此不悦之念,即是过错。
 
  若处处常被他人奉承、赞叹,此人即将着魔。诸修行人,逆境现前,为解脱助缘,顺境则为堕落恶缘,大众当应谨慎,切莫贪恋他人一时美言好语,乐于其中,有此念者,即堕魔道。
 
  心地清净,忍辱之力,最尊、最胜,最为强大,能够承受外境一切干扰,即可降服内心烦恼障碍。忍辱之力,广大无边,可战胜自我,因忍辱故,世间无害,灾难减少,其之大力,犹如铠甲,守护心地,恶念不起,邪魔不侵,忍到极处,得无生法忍。
 
  生而不动,不生不灭,达般若真空境界,因忍辱力故,生起明清觉知,获证不生不灭般若空性。诸修行人,当应勤修忍辱,若无强大忍辱之力,纵使修行万劫,亦未能受益。如此大力,又兼加平安、健康,达法忍者,必为人中之尊。



佛陀与弟子富楼那的对话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有一次他发心要到一个偏远的国家去弘法,那个国家的人民充满邪见、恶念,非常强悍。
 
  佛陀就问:"那地方的人民既然很难接受正法,而且瞋恚怒盛,这样你敢去吗?如果他们不能接受你的教法,你要怎么办呢?"富楼那回答:"若是这样,我会想:他们只是不能接受而已,并没有骂我,也算不错了。"
 
  佛又问:"若是对你破口大骂,你会怎么处理呢?"
  富楼那说:"我要感激他们只是骂我,并没有打我。"
 
  佛说:"如果他们出手打你呢?"
  富楼那回答:"我还要感激他们只是用拳脚打我,还不至于用刀、棍、杖等利器来截断我的身体,也值得感恩。"
 
  佛再问:"如果他们用刀棍加害你、使你丧生,又该如何呢?"
  富楼那回答:"那我更要感激他们消除我的"业",如果过去生我没有和他们结下这分恶缘,也不会被他们怒骂、毒打,甚至丧生;若有这分恶缘,可以藉此了断还清宿债,所以要生起忍辱之心、更需感恩他们成就我的道业。"
 
  这就是修行人的心念,他明白因缘果报之理,时时刻刻宽恕众生,所以能发挥修行忍辱的力量。



顺境之中的心态

  学佛人除了被人打骂、毁辱时要忍让外,即使受人恭敬供养、欢喜赞叹,内心也要保持平淡,不起骄慢执着,这就是对众生、对境界的平等心。就像悟达国师,他因为唐懿宗赐给他沉香宝座,起了一念我慢的欢喜心,结果不小心,膝盖碰撞了一下,业障就现前了——受九世前的冤业所缠,使他膝盖生了毒疮。所以在欢喜顺境之中,若不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也是心中的污垢、无明。



明心垢即烦恼

  明心垢即烦恼,心镜要擦拭干净;心中若有烦恼杂念,别人说你什么,就时时把它放在心里,想尽办法要报复,这就是心垢。心垢若能够灭除,心就如同洁白无瑕的玉一样清净,如此必能明心而透彻一切真理。

  【未有天地,逮于今日】
  就是穷过去世直到现在。我们有幸听闻了忍辱的法,即需确实思惟、实行,能够如此,心垢就能去除;擦掉了心垢,烦恼就能消除。
 
  【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
  十方是宇宙无边际的世界,也是十法界。"无有不见"是指一切境界与真理,无不在心念之中显现(亦即见道)。只要心能够明朗,十方尽未来际的无边世界,都能全部显现出来。
 
  【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此时心垢尽除,便能得一切智。"一切智"包括"一切种智、无师智",指即使没有老师教授,自己用功修持,也能通达道理而明心见性。


 
  将内心中污垢、烦恼、无明等种种不善,一并灭尽,达到清净无任何瑕疵,犹如晴空万里无云一般,干净无暇、清澈湛蓝,于此之时,得大光明。
 
  凡夫众生,自性光明因何不得显露,多因内心分别、妄想、烦恼、无明遮障。多有愚痴众生,常行十恶,内心不善。一切众生,心如明镜,本具光明,能照万物,但因污垢、灰尘覆盖,镜中光明无法显现,当应日常之中,勤加修持,诵经、持咒、忏悔、拜佛等令心清净,净至极处,妄想分别,无法再现,于此之时,自性光明,方可显现。
 
  光明智慧,即众生真如法身,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但有人早见,有人晚见,能否见道,及见道早晚,取决于众生自心中的觉醒与清净。
 
  故一切学人当应从拜佛、磕头、忏悔开始,不可刚一入门,便执打坐、参禅,自己尚且迷茫,不知何为参禅?何为打坐?只知盘起双腿,合上双眼,似是入定,实是昏沉入睡之举;另有初坐禅人,执著境界,感得外魔附体,导致一生疯癫。
 
  万丈高楼平地起,欲建房屋,先打地基,地基不牢,纵使新房,亦变危房。学佛之人亦是如此,不可贪恋、攀比、执著境界,当应从集资净障开始入门,拜佛磕头,降服我慢,心生惭愧,于佛相比,生起佛慢,去除我慢,每日精勤,切勿懈怠。
 
  心地本清净,清净无瑕疵,一尘恒不染,是为最光明。未有天地之时,无始劫来乃至于今,十方世界,所有万物,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无所不闻,因得一切智故,而能遍知,谓之最光明,即自性本具的大光明藏。

  此章经文,强调用忍耐力来帮助我们修行。忍耐是修行最大的力量。日常之中的杂念心,就是因为不能忍而产生,我们要以忍涤净心垢,心才能清净。
 
  "忍"力之大,能耐怨害、持心寂定、对境不动,不论是出世或入世,一切事业都不能没有忍。学佛人要将世间的事物、人情是非提得起、放得下,才能心无挂碍、轻安自在。




●每日一偈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
●每日一偈 | 出家证果——识心达本
●每日一偈 | 出家证果——四真道行
●每日一偈  |  断欲绝求——悟无为法
●每日一偈  |  割爱去贪——去世资财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十事为善
●每日一偈  |  转重令轻——顿息其心
●每日一偈  | 忍恶无瞋
●每日一偈  | 恶还本身
●每日一偈  |  尘唾自污
●每日一偈 | 施饭转胜②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十三——问道宿命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十四——请问善大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