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小溪感悟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10 16:17

 《小溪》

宋·释昙颖
小溪庄上掩柴扉,鸡犬无声月色微。
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
 
  这首诗采用纯白描的手法,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含有禅意韵味,语言清新流畅,画面赏心悦目。



赏     析

  【小溪庄上掩柴扉】
  禅师驾一叶扁舟乘兴而来,却只见柴扉紧掩。
 
  【鸡犬无声月色微】
  村庄如此平宁安静,鸡犬息声,月色沉沉,整个宇宙苍穹宛然沉浸在静寂安宁之中。
 
  万境唯心所现。外境的空寂显现禅师内心的寂静与祥和,此时禅师心与境和,泯然与万物融为一体,无物无我。
 
  【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
  小船本是趁潮水而来,现在又趁着潮水归去。小船的归来归去恰是禅师随缘任运、洒脱自在的象征。



  昙颖禅师喜欢看书念经,更喜欢云游四方。每到一处,不仅饱览名山大川的胜景,而且从精彩纷呈的大自然中感悟到很多禅理。有一次他独自一人离开镇江,到外地去访问一位名僧,途径一座小村庄,此时夜幕降临,禅师也感觉腹中饥饿,就打算在此歇脚化缘。
 
  禅师缓步走到村头,只见庄上一户人家柴扉虚掩、鸡犬无声,溪水潺潺、月色轻淡。一只小船停泊在陡峭的堤岸下,浪潮翻滚,小船也起伏摇荡,似有灵性,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溪边月夜,迷蒙静美,一派和平宁静的生活景;鸡犬无声,月色轻淡,一幅清净虚空的禅意图。溪边轻舟,自由飘荡,像一个有灵性的生命,被禅师赋予了活脱脱的生机,仿佛是诗人的载体,衬托了一种静谧的意境,优游自适,无羁无绊。景语中的"动"与情语中的"静",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这首诗偈与《世说新语》中王子猷访戴的故事颇多类似:王子猷于大雪之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自是感于兴致,仍有所执;而禅师没有情见的贪着,没有世味的分别,自是随缘放阔,笑傲浮生。



  人生如画,抹不去岁月的清愁;年华似水,载不动沧桑的孤舟。寒冷的风,吹起落英和残花,流落的只有破败和苍凉。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人生就要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接受一切困境和苦难。北宋一位高僧看见一只孤舟在水中荡漾,立刻就有所感悟。
 
  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过这样几句诗,"禅衣本坏色,不化洛阳尘。独有烟霞染,况将山水亲",其中飘然出尘的主人公就是昙颖禅师。



  唐宋一些士大夫以禅为雅,寄性于江湖僧寺成为风尚。有些文人墨客仕途失意或晚年退仕,便隐居山林,放浪形骸于名山大川,感悟禅理佛趣。而僧侣们衣食起居简朴,心境恬淡,与人相处和善。清净之地,譬如秋水澄渟,澹泞无碍。随着禅宗的兴盛发展,适意恬淡、平和冲淡,日益成为众人追求的境界,在诗文中就体现了一种淡泊虚无的意境之美。
 
  禅诗多采取寓禅于景的手法,运用轻灵简单的语言,通过对无我之境的细致描绘,向人们传达一种超妙空灵的境界。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话,却禅意悠悠。禅师描绘了小溪、田庄、柴门、鸡犬、月色、小舟、断岸、夜潮等很多景物,却不着人迹。诗人超凡脱俗的恬淡情怀,和热爱生活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细品最后两句,"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宦途深似海,人微轻如舟,那些文人墨客感觉自己就像漂浮的一叶轻舟,不停地漂泊,没有归宿感。但是在禅师的眼中,却觉得来去自由,无拘无束,可见得道后的高僧更能放得下。

  有很多禅诗,虽通篇未明显地谈佛理,但是,作者把自己的禅修体悟用景物描写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使得全诗充满禅趣和禅机,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唐代高僧法振,诗《月夜泛舟》:

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
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西塞的天空清澈得没有一丝浮云,波光粼粼的南湖倒映着深蓝天幕中的一弯斜月;在这样静谧的月夜里,只见兰舟在水面上独自漂荡,而不见驶舟之人;原来他静卧舟中,枕月梦花,已进入了世外桃源的美妙境地。全诗如画如幻,一片清幽的禅悦之韵。

  "云门宗中兴之祖"美誉的宋代高僧重显禅师诗《春日示众》:

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
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

  在山花处处烂漫盛开的春天,禅者的身心是那么地安祥清净和明澈,与天地万物和大自然是那么地和谐一体,感得天空飞翔的小鸟都欢喜地衔花亲近供养。

  宋末元初高僧雪岩祖钦禅师,为临济宗第十七代传人,其诗:

竟日窗间坐寂寥,岩前稚笋欲齐腰。
幽禽忽来藤花落,涧瀑飞声渡石桥。

  禅师整日在山岭间的小屋里静静地修观心性,屋前绿竹林中的岩石边上,青嫩的竹笋正在生机盎然地挺拔向上;栖息在幽深的涧谷中的山鸟,欢唱着婉啭的歌儿在山林间自由自在地飞翔,野藤花在清新的山风中轻轻地飘落;山涧里的悬泉飞瀑,随着淙淙的清流渡过了石桥。在身心洁净无瑕的禅者心目中,这一切都是真如本性的显现,无一不是在演说着清净的妙法。

  宋代诗僧祖可诗:"坐见茅斋一叶秋,小山丛桂鸟声幽。不知叠嶂夜来雨,清晓石楠花乱流。"诗僧在茅斋静修,一片飘零的落叶,告诉了他秋天的消息;山岭中的一丛丛苍郁的桂树,正散发着脉脉的桂花清香,鸟儿们清脆的啼鸣更增添了山间的幽静;重峦叠嶂的山间一夜风雨,清晨时分,离枝的石楠花纷纷随逐着山溪涧水流逝。

  北宋著名诗僧清顺诗:"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苍翠的竹林映蔽天日,一片幽寂之中,泉声清淙,飞落如雨;自然如期而至的春风,使娇艳的桃花李花在山坞深处烂漫地绽放。

  这些清新优美的风景禅诗,呈现给世人的,是春花烂漫的山林,秋意浓郁的月夜,云雾缥缈的峰壑,晶莹清澈的溪涧,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的古寺,和安祥恬静、清净怡悦的禅者。这一切对终日奔波忙碌、身心疲惫的现代人来说,是一方可以让心性得以歇息的宁静的精神家园。



昙颖禅师简介

  昙颖(989-1060),宋代禅僧,俗姓丘,字达观,钱塘(今杭州人)。13岁于杭州龙兴寺出家,神清秀逸,聪颖超绝,博览群书。初谒大阳警玄,习曹洞宗法。后问法于谷隐蕴禅师,嗣承法嗣,为临济宗传人。先后住持镇江金山、杭州灵隐和宁波雪窦等著名寺刹。禅师开法示悟,直言谐谈,禅法机用常有妙招示化于人。通儒道百家,能诗,常与欧阳修、刁景纯交好,终生精研佛典,博览群书,孜孜于学,能诗善文,词章不离出家人本色。72岁圆寂于金山龙游寺。
 
  昙颖神韵飘逸,颇具儒雅风度,与当时名流欧阳修等有诗书往来。昙颖开法示悟,直言谐谈,禅法机用常有妙招示化于人,后来圆寂于金山龙游寺,享年71岁。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