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诉我们: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觉悟了,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
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
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
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1 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
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
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
顺观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
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2 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
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3 以智慧可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
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
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
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
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的,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盘。
4 佛教经典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⑴植树的譬喻
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盘。
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⑵油灯的譬喻
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5 斩断连环钩锁的下手之处
在缘起中,虽然轮回的主因是无明,但爱取却是集起流转的动力,因前六识为造业之根门。以前六识,善于攀缘外境,六识依六根缘六尘,根尘识三者和合生起"触"。因触就有感"受",感受到苦的,就生起苦受;感受到乐的,就生起乐受。一切有情皆厌苦欣乐,对于乐的感受,自然特别地贪"爱",因为有所贪爱,所以四方追求,执"取"不舍。由于追求执取,就"有"善不善行业。由现在的行业又生未来的身心,未来既然有生便决定有死。于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轮回不断,循环不已,如环无端。令有情于三界六趣中,头出头没,无有了期。
佛陀从缘起正观中,悟证了生命实相后,体见有情世间的存在,唯是惑业苦的连环钩锁,并彻底斩断了有漏因缘的锁链,证入无漏无为的究竟涅槃。在他没有证悟以前,与一般凡夫无二无别,等到一旦彻证了,即能透彻地洞照生命苦痛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像佛陀一样解脱束缚,求得清净的快乐,就须针对这源泉而施以截断。即:行为的活动既是从生死根本的无明而有的,要想不再创造新生命的业因,突破生死轮回的循环圈,就得勘破根本无知的无明,无明灭了,一切有漏的行业自然就停止了。
识是由业力牵引去投胎的,能引者失去了牵引的作用,被引者哪里还会发生作用呢?
名色是因识的执持而有的,假使识已不能执行执持的任务,它当然也就归于灭无了。
有名色才有六入,六入是在名色和合的生命自体上安立的,组合生命自体的名色崩溃了,则在其上安立的六入,自然同归于尽。
六入是触相的动因,六入灭则触亦灭。触灭,因触而生起的苦乐感受也就没有了。没有领受的情绪,所以就不会发生爱染。爱染不生,就不会向外驰取;驰取,是构成未来身心业力的功能,若不驰取,则三业不兴,自然就没有能生身心的有——业。
没有了有的业,也就没有未来的生。未来不生,则未来一切老病死的忧悲苦恼都没有了。老病死忧悲苦恼灭,纯大苦蕴也灭,纯大苦蕴灭,就达到身心解脱而入于涅槃的境地了。
据实而言,要斩断这种生命的连环钩锁,十二缘起中随便断哪一项都可以。但最直接的是断无明,因为生死源于无明,这是十二缘起中最重要的,所以列在第一位。
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离群独居,因为有行为动作就一定会与其他事物相接触。由于人的生活所接触的层面非常广阔,所以要择取"触"的界面来修行,即保持"明触"。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对接触到的现象,明白现象的变化是因为缘起,缘起的是无常的,是空的,是无我的,是暂时的,好的现象是如此,坏的现象也是如此;能时时如是观照,整个生命的运作与空相应,与缘起相应,就能产生超越的心灵。因此,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人事时,就得善用缘起的法宝来观照,让我们的心常常在动态中保持明触。保持明触,则能根尘不偶。六根对六尘没有一个"连线",没有一个"网络"的作业,生命之轮就从此断绝。
我们的生命之火,为什么会不断地重复出现?譬如堆柴而烧,当火将熄时,若再添入木柴,就能使火保持不断燃烧的现象。众生的"命火"也是如此,六根对六尘接触,就会产生种种妄想、分别、执著。当动念时,我们的生命就添入了各种的素材(即身口意三业)。由于我们不断增添生命素材,生命的火将永远燃烧下去,六道轮回也将永无止息。
用智慧的利剑斩断生命的锁链,触则灭,触灭则受灭……如是乃至无明灭,无明等灭,则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永远而彻底的消除。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