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即事》
宋 ·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
2019年11月08日
己亥年农历十月十二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的本义是终了(结)的意思,是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后来被借用,指一年最后的一个季节。《说文解字》记载:"冬,四时尽也",一年时序到了此时,一切生物的活动即将告个终了,准备藏伏避寒。
此时,雁声入梦凉,山月各苍茫。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左河水《立冬》诗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立冬之后,北方已经开始呼啸起北风,若是遇到强劲的风力,把道路两旁的树全部吹成光杆,让人一下子有一种冬天的感觉。但在南方,却会呈现出春三月的温暖天气,俗称"小阳春",一些植物会二度开花,风和日丽、温暖舒适。
北风寒凉
疏木绿黃
万物收藏
红叶满阶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
虽说是初冬,可是北方的水面已经挨不住冻,结起了薄但不坚实的冰。
二候地始冻
土地开始渐渐凝结寒气,但未龟裂。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以后,大鸟不多见,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条纹颜色和野鸡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立冬后变成大蛤。
立冬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立冬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秋收冬藏",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立冬,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迎 冬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吕氏春秋》记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意思是说,立冬这一天,皇帝要带着大臣贵族们去往北郊迎冬。回来之后,还要犒赏为国捐躯的将士遗孤。今天,我们慰问烈士家属、抚恤孤寡老人的传统,正是源于古代迎冬的习俗。
贺 冬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直到民国时期,拜师、办学,仍会选在立冬日进行。时至今日,北方仍有地区遵守着拜冬的古制,人们换上新衣、交相拜贺,小辈要拜访家中长辈。立冬的背后,传承了中国人敬畏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周期的古老智慧,和敬老尊师、扶危济困的高尚品德。
补 冬
立冬补冬,不补嘴空。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过去人认为,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阳气潜藏,寒邪当令,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食 饺
古时,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例如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而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时"必吃饺子。在这一天吃饺子,意在新旧交替,祈佑来年好运。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民间有谚语"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意味着冬天天凉,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其实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便是冬日里最温暖和幸福的时刻。
立冬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气候寒冷,是大地万物休眠闭藏的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季节,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早睡晚起。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光在二十四节气中流转。转眼一年到了最后一个季节了。林语堂先生曾说:"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一切顺其自然,随心而走……生命在流逝,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欣赏,从容。愿各位人忙心不忙,心有阳光便温暖。
编辑|王华
摄影|王华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