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最吉祥—《吉祥经》学习分享④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2-20 09:58

 灵隐寺 释本空  



  佛教的经典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直说空性,也就是直显心性的,说的是最深的、最根本的、纯粹的佛法,称为"第一义谛";第二类是用于对治的,比如戒律等,对治凡夫的烦恼和习气;第三类是让人生善,教导大家怎样做善事,怎样成就善法;第四类在佛法中称为"世界悉檀",也就是随顺世俗的一些说法。《吉祥经》属于其中的第三类,主要成就善法,让人生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吉祥经》,明理增慧,愉悦身心,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开悟,业消智朗,生生世世不离善道而了脱生死。



  《吉祥经》短小精悍,经文不到300字,所对的机是天神与人类,是在家人方便受持的一部宝典。实际说来,不论出家在家,这部经深者见深,浅者见浅,都可以依之来生活学修,是为人处世乃至解脱成佛的根本。

  这篇经文的开头讲,当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半夜时分,有一位天神从天而降,祈请佛陀开示,如何获得"最吉祥"。佛陀为天神说了十一个偈颂。今天学习第六个和第七个偈颂。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揭答林给孤独园。那时,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在深夜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
希望得安乐,请说最吉祥。

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
礼敬可敬者,这是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向,这是最吉祥。

多闻与技术,善学于律仪,
所说皆善语,这是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扶养妻与儿,
正当的职业,这是最吉祥。

布施与法行,接济诸亲族,
行为无过失,这是最吉祥。

避离诸恶事,自制不饮酒,
于法不放逸,这是最吉祥。

恭敬与谦逊,知足与知恩,
适时听闻法,这是最吉祥。

忍辱易受劝,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这是最吉祥。

热忱与梵行,照见诸圣谛,
体证于涅槃,这是最吉祥。

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
无愁染安稳,这是最吉祥。

此等实行后,各处无能胜,
去各处安稳,是其最吉祥。
——《小诵经注》版本
_



偈颂之六

避离诸恶事,自制不饮酒,
于法不放逸,这是最吉祥。


  【避离诸恶事】
  "避"的侧重点是在说内心的不喜乐,"离"则是重点在于身与口行为上的远离,若将"身、口、意"相比较的话,意似乎更为重要些,因为身、口的行为都是由它所引发的。所以,首先便是从意的层面去训练自己不喜乐"诸恶事",这里的恶事还是以十不善业为代表,想要从内心中断除对诸恶事的喜乐,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你也许可以强迫自己的身口,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中不做恶事,但是,你很难控制自己的内心,一旦放开对你的强制限定,你便会十分欢喜的去行恶,甚至会因为几天的约束而变本加厉。

  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并未发生改变,内心其实认为恶事给自己带来的是快乐而非痛苦,如此自然不会讨厌恶事,同样也不会欣喜善事,这样的修行会变得十分被动,因为内心不想断除恶事,却要在身口的行为上远离恶事,这样的修行,简直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他总是让你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试想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你可以坚持多久?

  修行是改变以前的价值观,所以,平常的修行,应该仔细通过佛陀的言教去思维,自己的业行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如果这个行为会造成痛苦的结果,自然是恶业,相反的,能带来安乐结果的行为就是善业。我想没人是想自讨苦吃的,如果真能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后,行善去恶便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而且你不会坚持不下去,因为"趋乐避苦"是你的本能,由意业的改变,身口的行为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当然,想达到这样的结果,思维几次是不够的,要反复的思维才行。

  【自制不饮酒】
  自制不饮酒,这里的酒不单指酒精,是泛指一切可以致幻的东西。因为它们都能导致人们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当一个人都没有了正常的判断力,就更别说能断恶修善了。接下来,引一段佛经中对饮酒过失的描述,以便大家能更全面的认识到饮酒的过失,如经云:"饮酒有三十五恶。何等三十五?

  散尽财贿;致众苦患;怨诤增重;裸露形躯;恶名遐迩;慧明日减;应得不得;已得便失;显扬恶事;要务顿发忧慼之本;恍惚变没;颜貌鄙恶;轻慢尊长;不知供养沙门、婆罗门;自于室家不辨尊卑;不宗敬佛;不崇大法;不敬事僧;返亲恶人;远离明能;崩坠邪道;无惭愧心;不护根门;惛荒婬欲;众所不爱;人不喜见;德士宿旧咸来咎责;集造众恶;要用之势,不豫识任;智德隐避;像类不别;去泥洹远;种狂惑业;身死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人,愚痴顽瞶。

  【于法不放逸】
  这里的法指的就是善法,不放逸就是"身口意"三业可以持续的行持善法,而不会间断,但实际修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在行持善法时总容易疲厌,不容易坚持,可是对于恶法便能轻松的做到。这其实还是因为没有好好观察的恶法的过失和善法的功德,如果真的能观察到位的话,你一定会不放逸的。

  从身口意上都远离恶法,并且不服用一切致幻物,于善法不懈怠放纵,这就是最吉祥与安乐的。


 
偈颂之七
恭敬与谦逊,知足与知恩,
适时听闻法,这是最吉祥。



  【恭敬与谦逊】
  一般要做到对领导的恭敬并不难,但这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身体和语言上的恭敬,而非内心的恭敬,这种"恭敬"只是基于制度下的无奈。所以,当在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相处时,这样的"恭敬"便不会再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冷言冷语或怒言骂语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你从来不曾真正的拥有恭敬。

  谦逊,往往被解释成自卑,也确实有人把自己的自卑当成了谦虚,可是,自卑往往引发的就是嗔恨。自卑是对自我现状的一种抵抗和排斥,并对自我现状的反面又深深贪着,这样情绪自然是非常糟糕的,当然也不是这里要说的谦虚。

  佛教中的恭敬和谦逊都应该是以真诚为前提的,缺少了真诚的修学,就如同病人去见医生,却刻意要隐瞒自己的病情。如果你足够幸运,也许能遇到一位非常厉害名医,那么你的隐藏毫无意义,因为这对他的判断并不造成影响,你也会被治愈。假如,你的运气并没有那么充足的话,只是遇见了一般的医生,你还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是自找麻烦了。

  恭敬与谦逊并非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肯定,肯定自我的现况,不去抵抗和回避。

  慢心是这两种心态的最大敌人,同时,也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负面情绪。所以,你还要去肯定自己是有慢心,但也肯定慢心是可以被消除的。恭敬与谦逊的对象应该是一切人,这其中包括了你自己。

  【知足与知恩】
  知足,好像并非只有佛教在说,"少欲知足"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俗语,很多人也在跟风似的学少欲知足。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知足,我们在期待有人能给我们个标准,比如拥有几双袜子、吃几碗饭、有几瓶化妆品……我们希望有个明确的标准,我们照着学就可以,在范围内的就是知足,超出标准了就是贪欲。可是就算你真的这样做了,这样的少欲知足只是帮你省了点钱和空间,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其他的好处。

  知足,是源于你明白生命的目的是什么,而为了到达目的的路上,需要一些储备,这些储备只是为了帮助你到达最终目的,所以你的注意力不应该只注意路上的储备,却忘了最终的目的,我们每个人的基础性条件又各不相同,所以你不要期待有个精确到个位数的标准出现,你只要的记得你最终的目的,你就会拥有知足的心态,然后你会结合圣者的教导,慢慢你就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几双袜子,而且那时你也根本不想再多要一双。

  忘记,是我们每个众生的难以避免的习气,我们遭受着身体的制约,我们的记忆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无尽的时间观来看的话,我们更会忘记了他人对自己的恩德,当然,他也会忘记曾经对我们施过恩,所以,他也不会跟你提起。忘记总是造成我们错误的判断,因此,你有时觉得某人非常讨厌,甚至这辈子都不想见到他。

  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认定此人对你有过极大的帮助,或许,你之后的所有的判断的都会发生改变,你不再会因为他撞了一下,却没道歉,而心生厌恶。其实,对于一个知恩的人来说,他才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生活里全部是对自己有恩德的人,而没有仇人、冤家和敌人。

  【适时听闻法】
  听闻法教,是我们修学过程中必要的一个过程,这也是获得闻慧的重要手段,《本生论》中这样说到闻法的功德《本生论》亦云:"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虽贫不变是爱亲,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如果能经常想到这些语句,它就会激起你想去闻法的愿望。

  具足了恭敬与谦逊,以及知足和感恩的生活,同时还能在适当的时候闻法,这就是吉祥安乐的!(待续)




往期回顾

愿得最吉祥—《吉祥经》学习分享①
云林学修

愿得最吉祥—《吉祥经》学习分享②
云林学修

愿得最吉祥—《吉祥经》学习分享③

供稿 | 释本空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