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最吉祥—《吉祥经》学习分享⑤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2-22 10:31

 灵隐寺 释本空  



  什么叫"吉祥",直接的意思是指我们的身心感到幸福、快乐、安宁。从本经看,吉祥可分为因吉祥和果吉祥,世间吉祥和出世间吉祥。正确的善的行为即是因吉祥;感受正确善行所带来的果报即是果吉祥;一般世间凡夫所感受的吉祥即是世间吉祥;超出世间的圣人所感受的吉祥即是出世间吉祥。

  佛教的经典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直说空性,也就是直显心性的,说的是最深的最根本的纯粹的佛法,称为"第一义谛";第二类是用于对治的,比如戒律等,对治凡夫的烦恼和习气;第三类是让人生善,教导大家怎样做善事,怎样成就善法;第四类在佛法中称为"世界悉檀",也就是随顺世俗的一些说法。《吉祥经》属于其中的第三类,主要成就善法,让人生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吉祥经》,明理增慧,愉悦身心,洞彻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开悟,业消智朗,生生世世不离善道而了脱生死。



  《吉祥经》短小精悍,经文不到300字,所对的机是天神与人类,是在家人方便受持的一部宝典。实际说来,不论出家在家,这部经深者见深,浅者见浅,都可以依之来生活学修,是为人处世乃至解脱成佛的根本。

  这篇经文的开头讲,当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半夜时分,有一位天神从天而降,祈请佛陀开示,如何获得"最吉祥"。佛陀为天神说了十一个偈颂。今天学习第八个和第九个偈颂。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揭答林给孤独园。那时,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在深夜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
希望得安乐,请说最吉祥。

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
礼敬可敬者,这是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向,这是最吉祥。

多闻与技术,善学于律仪,
所说皆善语,这是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扶养妻与儿,
正当的职业,这是最吉祥。

布施与法行,接济诸亲族,
行为无过失,这是最吉祥。

避离诸恶事,自制不饮酒,
于法不放逸,这是最吉祥。

恭敬与谦逊,知足与知恩,
适时听闻法,这是最吉祥。

忍辱易受劝,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这是最吉祥。

热忱与梵行,照见诸圣谛,
体证于涅槃,这是最吉祥。

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
无愁染安稳,这是最吉祥。

此等实行后,各处无能胜,
去各处安稳,是其最吉祥。
——《小诵经注》版本
_


偈颂之八

忍辱易受劝,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这是最吉祥。

  这个时代来谈忍辱似乎是件令人讨厌的事,因为没人想要忍,每个人都想自由,忍辱不正好是压抑了自己的天性了吗?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无所束缚的。所以我们不会、也不愿意控制自己的怒气。

  "忍辱"是一个让我感到很有压力的词,因为它是每个佛弟子身上应有的标签,无论出家在家。它似乎要把我们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受气包或者是逆来顺受的胆小鬼。我想这也就是大家排斥它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请你先放下一些对忍辱的成见,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我们之所以不能"忍",是因为这件事和你的意愿相违,你觉得"我"受到了侵损,所以你要保护"我",不论从言语还是行为上都要牢牢的保护"我",但是你自己是察觉不到的,你会觉得你是正义的,你是理智的,可你确确实实只是在为这虚无缥缈的"我"服务,成了情绪的奴役。所以,在具体场景中时,就是你穿上漂亮的衣服,化上了精致的妆容,准备要去参加一场重要的宴会,但就在你出门的刹那,一辆飞快驶过的车,结结实实的溅了你一身水。你望着远去的车,看着自己被毁了的礼服,开始是惊讶,接着是愠怒,再接下来就是咒骂了,如果这个时候我过去劝你要忍辱,恐怕你要揍我了吧!

  我们理解的忍辱就是在自己的利益的受到侵害时,却不敢吱声,很多人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我觉得这应该叫懦弱,忍辱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告诉不要被愤怒的情绪占据了你的心,当你的心被嗔恨的充满的时候,此时你是受到了束缚,你的心失去了自由,但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纵容这种情绪,而且沉溺在这种身心都不舒适的状态中。

  试着,让自己在远离愤怒的前提下去处理那些曾经让你厌恶的事情,也许,那时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要忍辱了。

  "忍辱"的对象不应是忍别人,而是"忍"住自己的情绪,别让那些负面情绪习惯性的侵占你的心,你被它挟持,却认为自己在彰显自由。

  成为一个易受劝的人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心太过于僵硬,我们很少情况下能听进去师长对我们的劝诫,我们不断的为自己的过失找到充足的理由,我们在拒绝他人的劝诫时,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强硬型的,一眼就能看的出来。另一种是温和型的,比较容易能蒙住别人,表现方式就是"承认错误,但死活不改。"

  【得见诸沙门】
  沙门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佛教中的出家人,经文中说能见到出家人就是一件吉祥的事情。也许,有人会在想这和见到一只喜鹊就认为很吉祥有什么区别?你见到一只喜鹊,只能想到它是一只鸟,如果,你是一名佛教徒的话,你可能还会想到它是由于某种恶业导致了今生转生成为畜生。除此之外,应该没什么了吧。但你看见一位出家人,他会瞬间勾起你对佛教知识的回忆,你会想到这是一位佛教的出家人吧?他穿的是袈裟吗?或许,你还会和他聊几句,而且,出家人本身就是一位道的践行者,所以他会引发你对的道的兴趣,进一步会使你产生对实相的向往,这些想法就会为你带来无量的福德,并且会使你趋向于实相,这样看来见到出家人确实是件吉祥的事情。

  【适时讨论法】
  只要超过两个人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观点的交流称为"讨论",但这种形式容易变成争论,在佛教中并不排斥"讨论",但讨论的内容应该是有关于"法道"的修习。

  光是内容正确还不行,讨论的动机更为重要,应该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对"法道"的修学更加的明晰,甚至是希望通过讨论可以让自他更快的证悟实相。而不应该是为了保护某种观点,排斥另一种观点,或者为了输赢而争论。

  当你拥有忍辱和易受劝的品质,并能看到佛教的出家人,在适合时候讨论法道,这就是吉祥安乐的。





偈颂之九

热忱与梵行,照见诸圣谛,
体证于涅槃,这是最吉祥。

  这句颂子的要求似乎就更高了,但是不要害怕,也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要你按照前面的内容次第而行,再达成这样的要求就不难了。从第一层阶梯看第一百层是会觉得有些高,但是从第九十九层到第一百层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热忱与梵行】
  "热忱"这个好像在佛教中不太常用,那么我们就换成"精进"吧!但是这个在佛教中常用的词也总是被人所误解,所以,在说精进之前,我还是先说一个小故事吧!


马祖道一的公案

  马祖道一禅师,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当时年轻的马祖道一为了求道来到南岳修行,非常精进的程度已经引起了怀让禅师的注意。

  一天,怀让禅师来到正在打坐的道一禅师身边,佯装好奇的问到:"你在这打坐是为了什么啊?"

  道一禅师坚定的回答道:"我要成佛啊!"

  怀让禅师听到后,点了点头,然后就拿起一块砖头在地上开始磨了起来。这个行为让年轻的道一禅师十分奇怪,他不明白这个出家人要干嘛,于是疑惑的问道:"禅师,你磨砖头要干什么啊?"

  怀让禅师也坚定的回答道:"我磨砖是为了做镜子啊!"

  道一禅师似乎有点怜悯老和尚的愚痴,说道:"磨砖怎么可能成镜呢?"

  怀让禅师大笑道:"既然我磨砖不能成镜,那么你怎么能打坐成佛呢?"

  这句话确实让道一禅师怔住了,这简直颠覆了他的修行观啊,他急忙问道:"那怎么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笑问道:"假如一辆牛车不走了,你说是打车还是打牛?"

  道一禅师于言下大悟。

  或许,你从这个故事中,也明白了精进的意义吧。但是,仍有很多人认为精进只是身口上努力,从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意业上的精进,如果只是身口上努力也就是在鞭打车子而没有去打牛,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挪一步的,因为你的劲儿用错了地方。意业上的精进就在于可以随法而转,因为我们的惯性思维,让我们只愿意按照老路去思考,而不愿意转变思考方式,这就是业的堕性,敢于去改变并按照法道去思维,就是精进。内心要按照法道去改变,身口的行为当然也要依循着法道发生变化。

  梵行,指的就是清净的行为,或者说是沙门的行为,他需要你完全远离淫欲。我在开头出已经说到这个偈颂要求似乎要高些,因为这时你要逐渐的接近证悟实相了,所以,无论是你的内心,还是身体的行为,必须要有更为严格的规定了。别害怕,只要你是按照次第修学来的,想做到这样的要求就没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了。

  【照见诸圣谛】
  照见诸圣谛,指的是你现量观察到四圣谛,照见就不是推测、类比、分析出来的结果。好比你将要去见某人,但是你从未见过他,为了能在人群中一眼发现他,你就必须提前了解到他的外貌特征,某个见过他的人就会尽力的向你叙述他的特点,甚至会给你看他的照片。可是就算再详细,也只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认出他,所以,你会根据这些信息,在内心中的会勾勒出一个形象。千万要记住这些信息和你内心中的形象,都不是他本人,只有你真正看见他的时候,这事才算结束了。照见要说明的也正是如此,你对四圣谛的认识是现量观察,不是推测。

  【体证于涅槃】
  通过对四圣谛的现量观察,我们就会体证于涅槃。因为照见诸圣谛是体证涅槃的因。其实很多佛教徒是不关心涅槃的,甚至会害怕涅槃,因为,他们总觉得涅槃和死亡有关系。然而,涅槃才是我们应该要追求的,它是所有烦恼灭除后的境界,可是死亡是不能消除烦恼的。其实,这两句说的是圣人证悟的境界,这样说并不是要告诉这事和你没关系,而是要你明白,你也要去证悟实相,请相信自己,努力吧!

  如果你具备热忱,并能坚持梵行,同时还能现量认识四圣谛,再以此为因,去体证涅槃,这就是吉祥安乐的。(待续)




供稿 | 释本空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