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 淡定处世 乐观为人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2-28 22:41

 如瑞法师 

淡定处世 乐观为人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应念身世苦空。"这是教导我们应修苦空观,如实观察身心,透彻了知世间真相。
 
  "念"是用心来专注观察,不是用口来念。
 
  两种世间
  世间分两种来讲,一是有情世间,二是器世间
 
  "身"即有情世间,或曰正报,是由过去所造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
 
  "世"乃器世间,或曰依报,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身而住的世界、国土、房舍等。
 
  "苦"谓逼恼身心之状态。苦有多种分类,经典中常见的有"三苦"、"八苦"等。三苦有:"苦苦",逢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其苦;"坏苦",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受其苦(乐坏之苦);"行苦",见世间一切变异而感受其苦。八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又名五蕴,指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能盖覆真如佛性。由此,引生出无尽烦恼,流转生死,此皆是五阴炽盛的具体表现)。
 
  "空",指因缘所生法究竟无实体,大分为"人空"与"法空"。人空,意谓任何有情个体之中,皆无实我存在;法空则谓因缘所生法,皆无实体存在。
 
  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就是世间的一切现象皆是"无常"、"苦"、"空"、"无我"。正如《八大人觉经》中说: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观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也分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与佛法中所讲"成、住、坏、空"异曲同工。人类亲身经历的各种灾难,如海啸、地震、森林大火、蝗虫肆虐等等,令我们深刻领悟到依报"国土危脆",实不可靠,无可贪著。
 
  观察"四大苦空"
  了知我们的色身乃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由于四大互相陵害,故有四百零四种病苦。一个多月来,"新型冠状病毒"夺取了两千多人的生命,几万人被感染,全世界人民谈之色变,不安、恐惧。身苦导致心苦,令我们进一步体验到,在生灭变异的"五蕴身心"之中,实在无有能主宰、具实性之我及我所。此正报——我们的身体,亦不坚牢,无可贪著。
 
  佛陀教导人们"念身世苦空",不是让大家沉溺在"苦海"中唉声叹气、自怨自艾;也不是让人们沦落在"绝望"中醉生梦死、及时行乐,因为此二种极端只能导向更深层的苦。佛教"以慈悲为怀",它揭示的所有真理,是为了引导人们超越一切身心痛苦,走向真正的自在快乐。
 
  若能依于佛陀的教法,精勤观察"身世苦空",生起清净观智,切实了知身心世界的实相,就会真正认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真谛。依此知见,即可削弱对身内身外一切法的执著与爱取。在面对各种病苦灾难时,便懂得如何调整心态,保持轻松平静,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解决、克服、超越,处惊而不乱,拥有淡定的智慧。从而把握人生,提高生命的质量,发挥人生的价值,躬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实现"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了知身世苦无常,淡然面对不慌张。
看破放下拿得起,积极进取有力量!
 


  为人宜谦逊诚实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心宜虚,言宜实。"这是教导我们内心应谦逊、不骄横;言语当诚实、不虚妄。心虚、言实是两种非常高尚的品格。
 
  有经典记载,佛陀上首弟子舍利弗尊者,为人非常谦恭、仁厚。据说,有一次舍利弗尊者所著袈裟不小心拖到地上,一位小沙弥见到后,走过去悄悄地说:"尊者,您的袈裟未著齐整。"闻此,舍利弗尊者立刻把袈裟整理好,非常恭敬地对小沙弥合掌说道:"谢谢您老师,我把袈裟搭好了!"此后,舍利弗尊者一直称这位小沙弥为"老师"。
 
  《论语》述而篇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即:任何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选择他人之善而学习,见他人之不善,就反省、检点自己,若有同样缺点,则改正之。孔子这句话,受到后人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诚然可贵,更难得的是,不仅以善者为师,也以不善者为师,这充分体现出先贤之大智慧。 
 
  如果说"心宜虚"着重培养谦虚、恭敬的品格,"言宜实"则旨在提升诚实、守信的德行。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样看来,说谎者岂不违背天道、人道?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主持过一项名为"诚实科学"的研究实验。科研人员将72位随机选来的普通人,分为"诚实组"和"对比组"两组,并在实验前检查、记录每一位参与者的身体状况。
 
  实验规则要求"诚实组"的成员,在五个星期里,除了开玩笑或者有意夸张之外,凡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说真实语。而"对比组"的成员,则只知道自己参与一项科学实验,其他信息浑然不知,也没人对他们的语言行为作任何要求。
 
  实验结果是:"诚实组"的成员,测试前的各种病症,在五个星期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而"对比组"的成员,健康状况则有所下降,喉痛、头痛、恶心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诚实组"的人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测试结果呢?科学研究证实:当人在说谎时,心理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血压会升高,影响全身机能尤其是免疫系统,久而久之就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项实验结果,恰好印证了佛教经典中揭示的"妄语"果报:口气臭、人所不敬、常被诽谤、诸多忧愁等。若能离妄语,可以获得口常清香、人所信服、人天敬爱、智慧殊胜等果报,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由此可知:


妙理领悟贵躬行,谦逊诚实学为人。
今日幸闻如来教,千学万学学个真。


 
  大志向 谨言行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志宜大,胆宜小",教导学人当有鸿鹄之志,且应谨言慎行。
 
  古人云:"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志"亦为"大愿",是指远大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具备的决心和毅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自身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奋斗终生,死而后已。此乃仁人志士所发大愿。
 
  佛弟子的使命
 
  佛弟子的使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需要发坚固的大愿,如《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
  
  发大愿、立大志以后,就要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地去奋斗实践,此乃"胆宜小"之意。宋代文人说:"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佛法讲因果,莲老法师在世时常说:我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因为怕因果。善恶一念间,果报天地悬。因此,谨言慎行是对自己负责。
 
  古德亦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脚踏实地去行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顺利成办世出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 

佛子宜有大志向 言语谨慎细心行
道在当下何用觅 脚踏实地须练习



  太虚大师在他著名的一首偈中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间佛教的终极关怀就在于佛陀,理想目标要崇高,所以,我们要向佛看齐,但是具体的修行还要从做人做起,成佛必须先做人,我们要在人间修成一个完美的品格,因为佛也是人,他是在人间成佛的。



编辑 | 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