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优楼频螺尊者(014)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08 16:32

640.jpeg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盘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宋 黄庭坚《罗汉赞》


640-1.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 第十一尊至第二十六尊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

第拾肆尊

优楼频螺尊者


640-2.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优楼频螺尊者铜像


尊者偈句


破船陋筏遇泥塘,桡折桨断正风狂。

劝君临危多检点,三峡自有好风光。


        偈解:

        破陋船筏驶入泥塘,船桨折断又遇狂风四起,倒霉之事接二连三;若要平安度过,则应临危不乱冷静思虑,检讨自身缺点与失误,以利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身居困境之中,宜反思自身过失,检点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在危难和困境中收获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如此方能在世事的起伏中领略到人生的丰富之美。


640-3.jpeg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静坐,双手于胸前抚抱一灵猫,头顶隆起,满面皱纹,神情凄苦。尊者苦修行善,对佛热心供养,被称为"头陀第一"。


640-4.jpeg

灵隐寺五百罗汉画像碑刻


        五百罗汉第拾肆尊为优楼频螺尊者,本名摩诃迦叶,又叫摩诃迦叶波。优楼频螺,意译作木瓜林,因尊者在木瓜林下修道而得名。


       梵语"摩诃"意为"大",故又称为大迦叶。为三迦叶之一。尊者善行头陀,热心供养僧伽,被称为"头陀第一"。"供养第一"。


       尊者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后信奉佛教,归依佛陀。在十大弟子中,以严格遵守头陀行而著名。


       "头陀行"是古印度的一种苦行,修行者必须行脚、乞食、露宿,禁止各种欲望,即通称的苦行僧。据说,有一次佛陀曾劝他,年纪大了,不必再坚持,被婉言谢绝。


       相传,佛陀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陀拈花示众,众弟子不知何意,只有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陀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


       佛教禅宗以心传心、"拈花微笑"的典故即出于此。佛陀圆寂后,尊者召集各地长老,主持了佛教史上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整理诵出释迦以往的教导,使大家明确遵守。从而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流传。"


       据说,尊者后来隐身于鸡足山中,等待将来弥勒佛降世时,再出世转交佛陀遗留的衣钵,协助弥勒佛教化众生。


       在佛十大弟子中,尊者与阿难被称为"二贤者",常被安置在释迦佛像的两边。


640-5.jpeg


        优楼频螺这个名字看上去复杂,其实原意很简单,在梵语中是木瓜林的意思。优楼频螺出生在一个盛产木瓜的地方,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虽然普遍信仰佛教,但宗派林立,各宗派之间互相仇视,彼此看不起 对方。为了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佛陀四处行走,大力宣传佛教的宽容精神。在佛陀的教化下,许多宗派纷纷放弃对立,融入了佛教大家庭。


       当时,优楼频螺尊者也是一个宗派的领袖,他靠一套诡辩的理论起家,吸引了不少弟子。然而,佛陀的行动却使他大为不安,他一方面担心弟子被佛陀争取过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对佛陀颇有好感。何去何从,令他大伤脑筋。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条计策,准备难为一下佛陀。


       在优楼频螺的家乡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个巨大的蛇洞,里面的毒蛇多得数不清。优楼频螺假装归顺佛陀,施展花言巧语,将佛陀带到蛇窟旁边。佛陀识破了他的用意,但是为了感化他,佛祖毫不犹豫地走入蛇窟中。


       洞里的蛇见到佛陀,非常畏惧,纷纷蜷缩在角落里,一动也不敢动。佛陀在蛇窟里呆了七天七夜后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优楼频螺这才知道佛陀的法力广大无边,再也不敢胡来,他立刻把弟子全部召来,率领他们一起皈依了佛陀。


       在佛陀传播佛教的事业中,优楼频螺尊者做出了很多努力。他由于供奉佛陀特别虔敬,因而被称为"供养第一"。


640-6.jpeg


        据说当年佛陀在灵鹫山上讲经时,大梵天王献上一朵极其珍贵而美丽的金色婆罗花给佛陀。佛陀当时拈着这朵小花,法相庄严,却默默无语,嘴角露出一丝温和的微笑。众弟子端详着佛陀手上的金色婆罗花,都不能深解其意。忽然,弟子中一个叫做摩诃迦叶的老比丘,忽然十分欣慰的笑起来。


       佛陀见此情景,便对摩诃迦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的大意是说:我有佛法的精髓要义,不以文字而传,你们以后可以向摩诃迦叶多去请教。众弟子听见佛陀如是说,都纷纷沸腾起来了。


       摩诃迦叶因为领悟到了佛陀“拈花一笑”的精髓,因此得到佛陀的高度认可。摩诃迦叶理所当然成为禅宗“西天第一代祖师”。相传佛陀将自己的钵盂传与摩诃迦叶,这就是著名的“衣钵真传”的典故。


       佛陀的“拈花一笑”是一个十分优美的故事,优美得使有些人认为是一个传说。其实,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那么,佛陀的“拈花一笑”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禅宗最开始是不立文字的,这是佛陀在灵鹫山“拈花一笑”时定下的宗规。禅宗有句格言: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中国的禅宗,是禅宗28祖达摩传入的,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衣钵之传终于六祖慧能。中国起初的禅宗也是不立文字的。


       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见性,不能被文字表象所迷惑。禅宗“以心传心”;心一念悟,一念成佛,心迷则万古不悟。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