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白乐天诗《题赠定光上人》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7-09 16:22


《题赠定光上人》


二十身出家,四十心离尘。

得径入大道,乘此不退轮。

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复春。

春华与秋气,不感无情人。

我来如有悟,潜以心照身。

误落闻见中,忧喜伤形神。

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唐·白居易


640-2.jpeg

  作品赏析


  白居易这首“禅悟式”的诗作,旨在追求禅家的生活方式及情趣。这首诗作写于诗人的青年时代。诗人此时已近而立之年,他进士及第步入了仕途。


  唐代佛教的发展,特别是“洪州禅”的创立,进一步拉近了佛教与士大夫的距离。参禅、礼佛与禅僧交往,成为了士大夫的时尚。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诗人写下了这首有关禅学的诗篇。


  诗句中的定光上人,特指有德、有智、善行的出家人。首联诗人先对上人给予了赞誉。诗人说上人二十岁时羡慕佛法,出家为僧。随着岁月的流逝,上人已经远离尘世达十年之久。


  颈联中的“入大道”是指进入佛道。“乘”是指佛教中载众生到达解脱彼岸的工具。“退轮”就是“退转”的意思。佛教中指失去菩提心,而堕入凡夫的境地,或是“退失”证得的之位。


  出家为僧,潜心修行可以脱离尘世的痛苦与烦恼。因此,上人沿着佛法的道路走下去。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的邪见、疑惑、悔恨都将消除。


  颔联中诗人强调坐禅,是佛教徒修行的功课。上人每天都固定的时间静修,清除一切杂念,屏息凝神,明心修禅。诗人这里描写的是,上人修行时的“空”、“寂”的境界。春去秋来、炙热酷寒,上人都坚持坐禅修行。上人空寂的境界让诗人钦佩不已。诗人认为只要遵照佛教修行的方法,对尘世不动情,一定可以成就佛道。


  接着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想参与其中的想法。“悟”,代表觉悟佛性,代表超越了迷惑,了悟生死。“以心照身”,代表禅宗传授佛旨的方法,即心领神会。禅宗传法讲究以心传心,不落言荃。诗人羡慕上人的境界,也想领略禅的修行之境。


  诗人想领略禅境的原因是因为自己陷入了现实的忧虑中,想寻求解脱。现实生活的纷杂,使诗人感到疲惫。尘世的喜、怒、哀、乐、愁,让人劳心伤神。全诗的结尾,诗人抒发了自己的理想。


  诗人想抛开尘世的种种忧虑,回归到禅的自然的世界中。诗人此时还处于仕途的上升期,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还十分有限。虽然诗人此时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但是佛禅已经慢慢影响到诗人,禅宗引导众生的独特方式,吸引了诗人的目光。


640-3.jpeg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640-4.jpeg

  白居易的禅诗

  白居易作为居士,留下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作品。诗人一生中以寺名为题的作品,有三十多首。与僧人唱和的作品,共计四十多首。


  诗人无论是作偈、放生、念佛、忏悔、发愿等都细心遵奉佛规。诗人曾潜心研读佛教典籍,以求明心见性。诗人研读的佛教典籍,包括《维摩诘经》、《楞严经》、《六祖坛经》等。


  诗人研读数量及范围,令人心生敬畏之情。在其作品中,对于佛教的“色”、“空”观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诗人亲近佛法,将佛教的义理植入作品中,意蕴悠远。


  诗人的知识跨域儒、佛、道三教,以儒学说治事,以佛学观人生。诗人一生在仕途中,思想有波折,斋戒有中断,但这些不妨碍他成为潜心修佛的居士。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他随缘知足、顺应天命。


  白居易早年学佛,颇有见地,禅宗修到一定程度之后又念佛,算是一个学佛专业户。后人评价白居易,只是可惜未学菩萨戒,不合佛门解脱律,纵使有些造诣,终无太大功德受用。


640-5.jpeg

西湖边的雕塑 杭州市民惜别白公


  白居易一生作诗3000多首,其中写西湖山水的诗就有200余首。诗中充满真情实感,表现出白居易对杭州、对西湖的真爱挚念。


  白居易把杭州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他任杭州剌史20个月,经常出入山川,走街穿陌,深入民间,考察杭州的山川形势,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写出了不少好诗。


640-6.jpeg


  在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对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诗人,其所写禅诗也很有韵味,值得欣赏,其诗《明》最有意境: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

照彼万物,物无遁形,

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还有一首《定》也写得很好,传颂很广: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

六根之源,湛如止水。

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若非真真坐过禅,这些都是写不出来的。还有一首最著名的《念佛吟》,是他晚年念佛的真实写照,堪称为千古绝唱: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也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还有一首诗,说他晓得前世三生,是自己在定中回忆起来的。自己前生是什么一个人,搞诗文搞惯了,这一生被喜欢作诗词的习气困住了,“病后多于未病时”,乃至生病都在作诗,越病诗越多,嘲笑自己的习气之难改。


房传往世为禅客,王道前生应画师;

我亦定中观宿命,多生债负是歌诗;

不然何故狂吟咏,病后多于未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