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中的智慧 | 恒不放逸 舍离魔业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9-11 10:33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

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

于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

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

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离魔业。

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

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


归依十方,一切诸佛,

起救护想,舍离魔业。

信受忆念,一切诸佛,

神力加持,舍离魔业。

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

平等无二,舍离魔业。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华严经 离世间品 第三十八》


640.jpeg

  何谓“魔”

  《大智度论》中有:“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龙树菩萨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从根本上讲,凡障碍我们成佛的,一切都是魔。菩提心是成佛种子,只有在菩提心的摄持下,诸种修行才能成为无上菩提的助道因缘,因此若离菩提心便绝无成佛的可能。从这个角度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未真实发起菩提心者,还未走上真正的解脱之路,还完全被“魔”掌所控制。

  如来为使众生摆脱魔掌,设置了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等化城,但如来利生的本怀是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是故若有众生贪着化城不肯出离,同样是为魔所制。

  《华严经出世间品》中,普贤菩萨告诫诸佛子,即使是已经发起了菩提心的菩萨,还时常会受到种种魔的障碍。普贤菩萨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何等为十?所谓:

  蕴魔,生诸取故;

  烦恼魔,恒杂染故;

  业魔,能障碍故;

  心魔,起高慢故;

  死魔,舍生处故;

  天魔,自憍纵故;

  善根魔,恒执取故;

  三昧魔,久耽味故;

  善知识魔,起着心故;

  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华严经出世间品》所说的几种魔,需要格外警惕。  


  善根魔

  恒执取故──以善根为实有而生执着之心,不能观照种种善根亦是缘起如幻。


  三昧魔

  久耽味故──贪着禅定三昧之了,不思利生之广大悲愿,从而流入欲界。


  善知识魔

  起著心故──不知善知识乃如来大智大悲的显现,以善知识为实有法而执着宛然。


  菩提法智魔

  不愿舍离故──对种种修法方便心生贪着,不愿舍离。《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40-3.jpeg

  亲近善知识,无疑是解脱的因缘,但如心生执着贪爱便成系缚。普贤菩萨开示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根回向。菩萨由此,能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何等为十?所谓: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愿,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心,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行,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善根,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平等,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念,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清净,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所住,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成满,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以我善根,同善知识不坏,

  如是成就。莫别成就。

  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无上善根回向。

  (“不坏”,指善知识之菩提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

  破除对善知识的执著,绝不是说我们对善知识不要恭敬、供养和皈依,何以故?缘起法无有自性,但有作用,善知识的作用就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我们只有尊重承事善知识才能真正获得法益。

  执著,或简称“执”或“著”,是指由虚妄分别心认定实有我及法等,亦即将虚妄非实的人我及万法,执以为实有自性,执之著之,而起种种迷妄颠倒、虚伪不实之见解(详见佛学辞典)。

  可见执著的根本错误在于我法二执,对任何法,包括诸佛菩萨和善知识的执著都是迷妄颠倒,与般若正见相违背,均须破除。


  何谓“魔业”


  01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02 恶心布施,瞋心持戒,舍恶性人,远懈怠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

  (注: 布施却心怀着恶意或轻视;虽持戒却不戒心,心怀瞋恨;行菩萨道却舍弃恶性众生,不施救度;远离懈怠的佛弟子,没有劝进;轻视怠慢心意不坚定的佛弟子;讥笑嫌恶愚笨的人。)

  03 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是为魔业。

  (注: 甚深法指甚深般若波罗蜜即是第一空义或称实相义。)

  04 不乐听闻诸波罗蜜,假使闻说而不修行,虽亦修行多生懈怠,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是为魔业。

  05 远善知识,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不乐受生,志尚涅槃离欲寂静,是为魔业。

   (注: 喜欢求取声闻和缘觉两种小乘果 不喜欢投生到人道和恶道或十方世界去解救众生 志向在于小乘涅槃喜好离欲的寂静。)

  06 于菩萨所起瞋恚心,恶眼视之,求其罪衅,说其过恶,断彼所有财利供养,是为魔业。

  07 诽谤正法不乐听闻,假使得闻便生毁呰,见人说法不生尊重,言自说是,余说悉非,是为魔业。

  08 乐学世论巧术文词,开阐二乘,隐覆深法,或以妙义授非其人,远离菩提住于邪道,是为魔业。

  09 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是为魔业。

  10 增长我慢,无有恭敬,于诸众生多行恼害,不求正法真实智慧,其心弊恶难可开悟,是为魔业。

  是为十。菩萨摩诃萨应速远离,勤求佛业。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何谓魔所摄持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何等为十?所谓:

  01 懈怠心,魔所摄持;

  02 志乐狭劣,魔所摄持;

  (注: 指志在小乘或天道。)

  03 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

  (注: 指修行以少为足例如沉溺于天道幅报和小乘果位。)

  04 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注: 指只接受一种法门非斥其他法门即排斥并说其他法门的不是。)

  05 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注: 指不求无上菩提和普渡一切众生。)

  06 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

  (注: 指志在小乘涅槃。)

  07 永断生死,魔所摄持;

  (注: 指志在小乘涅槃。 )

  08 舍菩萨行,魔所摄持;

  09 不化众生,魔所摄持;

  10 疑谤正法,魔所摄持。

  是为十。

——《华严经 离世间品》




  舍离魔业的十种行持

  《八十华严》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就是说菩萨有十种行持,可以远离魔业的障碍和困扰。那么是哪十种行持呢?


  01、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

  为何要亲近善知识呢?


  《八十华严》云:

  若有净信坚固心,常得亲近善知识,

  一切诸佛与其力,此乃能入如来智。


  《八十华严》中还说:“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集广大善。”可见亲近善知识之殊胜。


  为何要恭敬供养呢?

  《八十华严》云:

  若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

  则能超出四魔境,速成无上佛菩提。

  劝化众生令进策,常勤供养于三宝。


  正是因为恭敬供养三宝是超出魔境、速成菩提之因,所以要恭敬供养。


  02、不自尊举,不自赞叹。

  不自尊举,是指不自己抬高自己。不自赞叹,是指不王婆卖瓜一般自赞自夸。

  两者都是邀名生慢之举,也就是说是慢心滋长的体现,所以要从源头上杜绝这样的小心思。


  03、于佛深法,信解不谤。

  读过《法华经》的居士会知道“五千退席”的典故,虽然法华会上的五千弟子退席的原因细讲起来有甚深因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佛陀所说的微妙法义不能听受,反而起谤。

  佛经中告诉我们,对于佛所说的、自己目前尚不能了解的深法,一定不要诽谤,甚至连诽谤意念都不要动。

  也许有人会跳出来说:“凭什么啊?难道连怀疑也不可以吗?”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允许怀疑,也允许质疑。但是,在修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是无法了解佛法的真正奥义的,所谓“功夫不到全是迷”。在这种时候,心中可以有所怀疑,但是一定不要起诽谤之心。要不然,会给自己种下的恶因。

  对于大菩萨来说,就毫无压力了,因为他们对佛所说的甚深妙法,都能信解无碍。


  04、未曾忘失一切智心。

  什么是一切智心呢?一切智心,就是求一切智的心。进一步说,一切智心,就是愿求佛种的智心。

  这就好比一个性格坚韧不拔的人,想要达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无论他在路上遇到多少的风景,他也不会因此而驻足不前,而是一往无前地往目标走去,直到抵达目的地为止一样。

  具足求一切智的心,不会因为在生死苦海中的磨难而有所淡薄。菩萨的目标就是勇往无前地踏向成佛的彼岸。


  05、勤修妙行,恒不放逸。

  什么是勤?就是精进不懈。

  什么是妙行?就是佛所说的一切微妙甚深法门和菩萨要行持的种种行。

  如果不是宿世有大福报或者多劫熏习,是难以得到听闻这样甚深法门和行持妙行的机缘的。

  佛陀所设立的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种种众生而设,就算是再难以救度的众生也会有与之对机的法门,只是众生未必会积累到如此大的福报罢了。

  对于众生来说,虽然修慧很重要,但是修福也是不能荒废的。没有福报,就连“想要修法”这样的愿望都难以达成。


  06、常求一切菩萨藏法。

  什么是菩萨藏法呢?

  菩萨藏法是指诠释大乘菩萨修因证果等内容的大乘经典。像《法华经》、《华严经》这些经典都含藏着菩萨修学之法。

  《解深密经》卷四云:“菩萨云何应当修学?……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07、恒演说法,心无疲倦。

  为了利益众生,菩萨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而随缘、随机、随处宣说不同深浅的法义,而心中没有疲倦。

  佛陀说法,针对不同的根机的众生而说。想要了解菩萨如何度化六道四生众生的话,可以读读慧思大师所著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08、皈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

  什么是皈依呢?皈依是指向殊胜者归投依伏。《大乘义章》中说:“归投依伏,故曰皈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皈依是指身心归投于十方一切诸佛,观想十方诸佛昼夜不息救护自己。


  09

  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

  菩萨信受一切诸佛教诲,忆念一切诸佛教诲,如实而修,如佛教诲而行,所以得到世尊的功德威神之力不断加持。


  10

  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

  这是指菩萨与一切菩萨在过去诸佛前同种善根,同修菩萨行。虽然如今所处阶次不同,但是佛性是平等无二,并无高下之别。所以,《圆觉经》说:“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如果菩萨能够安住这十种行持,就能出离一切魔道。


  超出一切魔业。承事一切善友。清净诸菩萨道。具足普贤诸行。

——《华严经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