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吃饭时的修行之法——智者大师《观心食法》导读(下)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1-11 15:52



吃饭,这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经历的事情,而且会伴随一生。可是,你真的知道应该如何吃饭吗?你知道怎样在吃饭时修行,怎样将吃饭也变为修行吗?2021年1月7日,庚子年农历十一月廿四,是天台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共同学习智者大师关于吃饭的这篇开示,了解修行之人的观心食法。




《观心食法》全文可以分为三个大段:一、受食仪则;二、修观要义;三、引经证成。


其中“甲二、修观要义”又分两段:一、预示应修之由;二、正明起观之法。


“乙二、正明起观之法”就是具体说明食时应该如何修习大乘实相禅法。具体到进食这件事,智者大师分别所观之食和能观之心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也就更进一步分为两段:一、食具三德;二、心具三观。从所观之食来说,食物本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这部分内容在上一篇中已经有所介绍;接下来便是能观之心也具空观、假观、中观的内容。



丙二

心具三观


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


  • 空观:观照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并无自性,当体即空;

  • 假观:观照诸法虽同幻化,但也有假象及其作用;

  • 中观:观照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


三观还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的不同,因此“丙二、心具三观”又分两段:一、次第三观;二、一心三观。


丁一

次第三观


次第三观者,就是空观、假观、中观次第而修。此处智者大师是借新食、旧食之方便,行天台空、假、中次第三观。



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


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


  • 指新食,指旧食。


观照这份食物,既非完全的新食,也非完全的旧食,但同时既有新食的新,也有旧食的故,本无自性不妨万象僧罗,这就叫做假观。


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


  • 空寂:无诸相叫做空,无起灭叫做寂,指观照诸法的真谛,既无一切具相,更无任何生灭。


在假观(也就是此食既有“旧食之故”,也有“新食之新”)的基础上,在故中求故之实体不可得,在新中求新之实体也不可得,毕竟离于诸相,而无起灭,这就叫做空观。



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


前文所述观照方法,为区别先前已有之旧食,要将现前之食认定为新食。若无新食现前,如何修习观心食法呢?而仔细推敲起来,新食还是不离旧食,因为现在进食新食之人,其色身离不开旧食的滋养;同样地,旧食也离不开新食,因为旧食滋养而成的身体,有赖于新食才能得以维系。新食旧食,彼此依存,互为因缘,因此也就无法有前、后的分别。像这样进行观照,叫做中观。


可以说,于食中行空、假、中次第三观是从现实中的食之“假”相中,抽象出食之“空”性本质,然后再回复到现象与本质统一的“中道”实相之上。但此法所修的三观还是隔别不融的,属于次第三观。



丁二

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不同于前文次第三观,乃是圆教的观法。具体来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谛又是互具互融的: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能够在一念心中如此观照,而非次第先后地修习空观、假观、中观,就称为一心三观。


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


  • 只中即假空:举一中观,则假观、空观都是中观,因为三观都是当处绝于对待的,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


  • 只空即中假:举一空观,则中观、假观都是空观,因为三观都能荡遣对于相的执着的,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


  • 只假即空中:举一假观,则空观、中观都是假观,因为三观都有安立诸法之义,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


这种随举一观便已具足三观,三观只在一心圆修的观照之法,玄妙至极,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乃是中道正观。



甲三

引经证成


将具体修观的方法阐释完毕之后,智者大师又引证《维摩诘所说经》的经文来证明自己所传授的这种观心食法是有所本的,令修行之人生起信心。


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


  • 这段引文出自《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因为大迦叶尊者悲心独重,哀悯贫苦之辈过去不曾值福,所以专门向贫苦之人托钵,为其种福。迦叶虽有悲心,却心存贫富取舍,与诸法平等一如的大乘实相之理相违,所以遭维摩诘以实相智训诫。原文是:“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 非有烦恼,非离烦恼:有八邪烦恼食的是凡夫,断八邪烦恼食的是声闻。若能持平等观,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而食,则是大乘实相法身之食。


  •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声闻人入定则不食,食则不入定;大乘人于一切法中行平等观,故无入定、出定之别。


根据《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居士对大迦叶尊者的训诫,声闻人不得中道智慧而食,仅能得可思议的禅悦饮食,并非真正的大乘法食。大乘修行者只有依佛智慧见中道佛性,修习前文所讲述的大乘实相观法,才是大乘法喜之食。



智者大师的《观心食法》把原本十分单纯的对“食”的世俗性认知,转化提升为对出世间“法食”的追求。以大乘中道实相理论作为观慧,从食所本具的三德秘藏入手,逐渐开显出次第三观、一心三观等观修方法,以烦恼薪,燃智慧火,成就涅槃食,滋养法身慧命,得真解脱。


大师将大乘佛教圆顿的观照之法赋予饮食之中,用意则不仅限于向我们介绍饮食时所应修行的观法,而是为了突出大乘修行者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念念觉照当下,处处寻求解脱,如此才能将生活与修行融为一体,真正做到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



观心食法


  甲一、受食仪则
既敷座已,听维那进止。鸣钟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界,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
  甲二、修观要义
    乙一、预示应修之由
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
    乙二、正明起观之法
      丙一、食具三德
观之者,自恐此身内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暗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
      丙二、心具三观
        丁一、次第三观
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
        丁二、一心三观
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
  甲三、引经证成
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