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何出家——释尊出家日谈出家的殊胜利益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3-20

提起佛教,不少人马上会联想到寺院里圆领方袍的法师形象。的确,佛弟子虽分出家、在家二众,但以出家众为住持教法的核心,更以出家的形服之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能使人从僧尼的生活方式和人格形象窥见佛教宗旨的大概。


佛弟子的出家,是为摆脱家庭恩爱的牵缠、世俗事务的干扰,精勤修习戒定慧学,以求解脱生老病死等苦,获得究竟安乐。大乘佛弟子的出家,更会发心弘扬正法,普度众生,“将此深心奉尘刹”,为无量众生的安乐而奉献一切。


释尊当年出家时,即发誓说:“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家”(《大善权经》),“我今为诸天人世间作利益故,发心出家”,“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佛本行集经》)……


前文回顾:

恭迎|二月初八 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挥宝刀而落绀发 将衮服以贸袈裟



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本师释迦牟尼佛,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出家前,在宫廷享受锦衣玉食,过着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


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他发现了和宫中不同的世间百态: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步履蹒跚;因患病而备受折磨,奄奄一息;因亲人死亡而阴阳两隔,悲痛欲绝;他看到有情为生存互相残杀,弱肉强食……


太子从现实的人生中目睹了生命的真相,感受到生命面对死亡时的脆弱和无力。这一切,让生性仁慈的王子哀痛不已,并深切体会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


正当悉达多太子对人生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时,遇到了一位出家沙门。太子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看到了熄灭痛苦、超越生死的希望——那就是修行。


《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


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于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于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


太子闻后欣喜,赞言:“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悉达多太子选择了出家。


什么是出家?

《涅槃经》中说:“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出家最浅显的意思,就是舍离俗家,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戒,增长一切善法善行。引申来说,是出烦恼家、出五蕴家、出三界家,以戒定慧庄严其身,息灭贪嗔痴,超出生死轮回,这才是究竟义上的出家。


出家学佛,正是出于对生死轮回的厌离,从而摆脱恩爱系缚,为永断自他的生死苦恼、到达究竟安乐的归宿而修道,如释尊所表白:“假使恩爱久,共处至命终,会别离见此,无常须臾间,是故我弃舍,恩爱永离别,志求无上道,愿度一切人!”(《佛本行经》)


针对家庭生活的过患而设的出家之制,无疑为修道者提供了专精修学戒定慧的最佳条件:以戒持身,禁欲梵行,则断淫欲恩爱习染之缘;剃除须发,尽舍饰好,则离时髦风尚的诱迫,减损对肉身的贪爱执着;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不蓄金钱,则离财产名位的计求,消除我慢自大;不事生产,不拜王侯,安闲自在,可全力勤修戒定慧。仅仅看破住家过患,发出离心、菩提心,决心舍天伦恩爱、世俗享受而出家,便已深植了永出生死的根苗,何况更能精勤修持,断惑证果。


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割舍常人所孜孜营求的眼前利乐,为了众生的究竟利乐而全身心奉献,精勤求道,是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毅力和勇气的,非一般人所堪能,不管其成道与否,即此出家学道的献身精神,便足以令世人尊敬服膺了。


出家的功德到底是什么?

孔雀虽有色严身,

不如鸿雁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

不如出家功德胜。

——《大智度论》


大小乘经论中,多处赞叹出家的功德。《五苦章句经》云:“为妻子所惑,无复出家之志,是如发系象,不能复动,长受衰矣。”《文殊师利问经》在揭示住家过患的同时,广说出家有离诸垢、离诸恶、出欲淤泥、得正命、少苦、无放逸、无所作、多果报、成就大法等“无量功德”。


《心地观经》云:“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谓发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


《佛说出家功德经》谓于此世界一日一夜清净出家的善根,可于六欲天中六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间之乐,最后身出家成辟支佛。“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受生而常盲之报。


  • 住持弘扬佛法,需要出家人


佛陀住世时,出家僧众天天追随佛陀学法、修道、成就。佛陀灭度以后,佛法靠僧众住持、传承和延续,一代又一代,从印度到中国,所谓“续佛慧命”。尤其在末法时代,三宝形像更需要依靠出家僧众来传承和住持,如寺庙、佛塔、佛像、佛经等等,《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说:“佛法二宝,赖僧而住;僧义既失,佛法岂存?”《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也说:“佛法二宝,并假僧弘。”意思就是,末法时代,佛宝和法宝,都需要僧宝来弘传。


  • 个人修学佛法,出家更殊胜


出家人弃舍世俗安乐,追求自利利他的深广佛法,容易成就殊胜的戒定慧功德,所以称为僧宝。出家人是专业的学佛者,可以用所有的时间和全部的生命去学习、实践和体验佛法,而在家学佛则很难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有很多局限和障碍。《大智度论》曾对比在家、出家修学佛法的优劣,认为“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而出家修学佛法,“三界无能及。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 三世诸佛都以出家身而成道


《宣说大种变经》云:“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本师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现出家身相而成道的。


  • 只是发出家之心有无量功德


《出家功德经》中,佛陀对阿难说:“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饥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甚至还没有出家,只是信解出家的珍贵,而发起出家之心,功德都不可思议。如《阿难出家空经》中说:“若发愿出家,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


  • 出家的十种殊胜利益


若人出家,能脱三界轮回,证寂灭安乐,度无量众生,所以出家功德不可限量。《大宝积经》中说:“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胜利:一者不着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着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直至究竟菩提都不会灭尽。在家佛弟子,即使不能出家,也可以发出家心,受八关斋戒,见人出家,随喜赞叹。


并非人人皆应出家

佛教虽高度赞扬出家的功德,但并非认为修道非出家不可,更非主张一切人皆应出家。在家一样能学佛,只是障碍多、进道难罢了。佛经中一般说,只有小乘极果阿罗汉和大乘极果的佛,才必须现出家相而证得。佛教的究极宗旨,原是超越了在家相,也超越了出家相的。


出家最有利于速证解脱道,但出家者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具备适宜出家的根器,若非其器,草率出家,对白身修持来说反而会多所障碍,对佛教而言更非好事。因此,国家和佛教界,对出家一事,历来有一定的制度管理控制,并非想出家便可出家。出家须具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 具有正信,目的纯正


《宝雨经》云:“于如来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为贼抑,不为负债,不怖不活邪命出家,为寻求正法,以信出家。”出家必须具有对佛法的正信,自觉追求解脱,发心自度度人,这是出家后能否清净持戒、精进修行的根本保证。如果缺乏正信,无修道的动力,或者目的不纯,为谋生、避债、图安闲、赚钱、出国等而出家,必难守戒修行,为佛制所不许。


  • 具有当好僧尼的根器


除了律中所制六根具足,非畸形、残疾、奇丑、两性人、七十岁以上等条件外,出家者还应具有品行端正、能守戒自律、耐清苦生活、不太愚笨等能当好僧尼的起码条件。若虽有信仰,而生性放荡,自制力差,则难守禁戒;或生性懒惰,则不能精进修行;或娇气十足,则不能忍受淡泊生活,心理难得安定,不能守戒修行,功德未就,罪业先熟,袈裟下失却人身,尤为可怖。


《叔迦经》中,佛对在家与出家孰为胜不作定答,谓“若出家者,或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则胜出家。”凡出家后不能守戒修行者,则出家对其而言反成了坏事;又出家后若不能有较在家更好的修行条件,或因根器不能上进者,亦不宜出家。


如佛父净饭王在家证得初果,要求出家,佛观他出家后不能证得更胜果,未许可。或者还有一种情况,在家较出家更具度人条件者,亦不宜出家。


  • 父母许可


释尊在世时,其子罗睺罗未经禀告而出家,其祖父净饭王不乐,佛因此敕定:以后出家者,须得到父母的许可,以免给亲人造成痛苦,招人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