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海青与缦衣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3-21 09:24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一些已经皈依三宝,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穿的那种袖口宽宽大大的袍子叫什么名字呢?

  • 大袍有黄色、黑色、咖啡色等不同的颜色,是不是在家人和出家人所穿的颜色不同呢?

  • 很多居士参加法会时也会穿着那种环扣、偏袒右肩的衣服,这和出家人的袈裟一样吗?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华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因此,华夏的衣冠不仅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服饰之一,也是文明和礼仪的象征。作为对礼仪十分重视,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的汉传佛教,自然也有着内涵丰富的服装。通过今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传佛教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便会接触到的海青与缦衣。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气候、国情等种种因素,佛教在印度时出家人所穿着的三衣很难原样照搬到中国来,于是,传统袈裟搭配汉式海青的规制便应运而生了。此后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


之所以称为海青,是因为这种衣服袖口宽大,广袖翩翩如海鸟,所以有海青之名。还有一种说法,海青本是雕类的鸟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翔,其状类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鸟名借来当做大袍的名字。


同时,还有更深一层的寓意:“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作为在家人,只要穿上海青就意味着已经是受持了在家戒律的真正居士,与一般的善男信女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海青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不过由于世界潮流的演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多彩多姿的时装了。佛教尊重古制,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直到今天都还穿用着。


它的款式通常腰圆袖阔,圆领方襟,采用交领右衽(斜襟)汉服型制。腰身、下摆、袖口比其他的衣裳要肥大许多,因此海青通常也称大袍。虽脱胎于汉服,但海青也融入了许多佛教元素:海青的领子,是由三片布缝制而成的,这样的领子称之为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缝有五十三行蓝色的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汉服的广袖不同在于,海青的袖口是缝合起来的……



海青是我国佛门僧俗二众最为主要的服装之一,也是除了袈裟最尊胜的服装了。那么同样是穿着海青,出家与在家有何不同呢?僧俗海青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颜色上,现今之海青主要有黄色、黑色(或咖啡色)两种,其中居士穿着的海青以黑色(或咖啡色)为宜。



海青之外,在家居士在受五戒、菩萨戒后还会接触到缦衣。而要介绍缦衣,则不得不提出家师父们穿着的袈裟。


袈裟是梵语,翻译为中文是不正色、染色之义,因此袈裟称为坏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黄、赤、白、蓝等正色来制衣。又因为袈裟必须用很多的小布块组合在一起,然后缝合起来,所以也把它叫做杂碎衣或割截衣。同时,据说袈裟是由阿难尊者奉佛指点,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福田衣。这其中又根据用处的不同,有五条衣、七条衣、二十五条衣等不同。


当代汉传佛教出家人所着的袈裟有别于印度佛陀时代的固有形式,也是中国化了的。一般寺院清众都穿茶褐色袈裟,受具足戒的比丘才有资格穿七条衣;二十五条的大红色袈裟,称为祖衣,在寺院里的早晚功课和重要佛事活动和法会上,只有主法者才有资格穿着。



不同于出家师父们的三衣,受过五戒、菩萨戒的在家居士穿着于海青之外的法衣,称为缦衣。缦衣梵名“钵咤”,也译作“缦条”。缦者,漫也,谓通漫而无条相之衣。缦衣多为黄褐色,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五戒、菩萨戒的在家居士们穿着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穿,只有在作佛事、礼拜、忏悔时才能穿,故又名“礼忏衣”。


需要注意的是,缦衣虽然在形状上类似袈裟,但并没有出家人袈裟上那种经过横竖割截而缝制的田相。因为居士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而沙弥(尼)因为尚未谙熟割截制衣法,所以也且着缦衣。


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一个人能持五戒、菩萨戒,对三宝物应该是非常恭敬的。对在家居士来说,无论海青,还是缦衣,都是佛弟子身份的象征。因此对这些法衣应该要珍惜,千万不要只是把它当做一件普通的衣服,或是一块布,随随便便将它放在地上或不干净的地方,而应以十分恭敬的心念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善根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