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杭州灵隐寺传授五戒、在家菩萨戒法会虽已完成了五戒和在家菩萨戒的正授,但法会仍在进行,各位发心受戒的居士正在法师的教导下认真学习各条戒律的开遮持犯等具体内容。在前几天的推送文章已经将五戒简单做了介绍,至于菩萨戒,这个对很多初学佛的居士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名词,近日我们也收到了不少询问的留言。希望通过今天这篇文章让大家对菩萨戒有番初步的了解,以便后面系统学习并发心受持菩萨戒。

为什么要受菩萨戒?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所以,佛陀不仅有“以戒为师”的教诲,更在《遗教经》中明示道:“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也说:“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这些经文都充分说明了佛教对于戒的重视,更体现出了戒律在修行中的基础性地位。
戒律有多种,有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菩萨戒就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为中文是觉有情,指的是以智能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实践菩萨道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心,则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菩萨自利利他,悲智双运,其根本便在于所发的菩提心。而《华严经》中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戒为菩提之本。因此,修学菩萨道必定要先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菩萨戒究竟有哪些内容?
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萨戒不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同属于菩萨重要的禁戒,皆应谨慎持守。具体来说:
摄律仪戒是舍断一切诸恶,含摄大小乘律仪的止恶门。是七众弟子所受的戒,随其在家、出家的差异,而分别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条。
摄善法戒为修习一切善法、圆满菩提所行的修善门,以修身、囗、意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如常勤精进、供养三宝、心不放逸、行六波罗蜜等。
饶益有情戒又称摄众生戒,是以慈心摄受利益一切众生,属于利生门。用意在于广度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此三戒称“三聚净戒”,在《唯识论》中对此亦有所说明:“戒学有三:一、摄律仪戒,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正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正利乐于一切之有情。”而此三戒当中,又以摄律仪戒为基础,能善摄律仪,即能总摄善法,才能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与其他戒律相比,菩萨戒有什么特色?
菩萨戒的三聚净戒具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恶是有罪的,不积极修善是无罪的;而菩萨戒则既要“止恶”,也要积极“行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
因此《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据《梵网经》内容记载,菩萨戒虽有十重戒(杀、盗、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以及四十八轻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戒体,如果忘失菩提心,也就违反菩萨戒的根本精神。
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戒有别于声闻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们受戒时应有的认识。
再者,菩萨戒只有受法而无舍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梵网经》说,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非待缘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说,菩萨戒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将本具的戒德加以长养薰发,故说增上,而非新得,这是菩萨戒的另一特色。
此外,小乘戒中,意业造恶,若不付诸行动,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萨戒中,恶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严格收摄六根,成为菩萨的“心地戒”。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开的。小乘戒为趋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则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

受持菩萨戒有何殊胜功德?
在所有的戒律之中,以菩萨戒最为尊贵,超胜一切戒功德,是三世诸佛共说的。如《梵网经》即提及菩萨戒是“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要修学菩萨道,就要先受菩萨戒,所以《菩萨璎珞本业经》文中也提到了“初发心出家欲绍菩萨位者,当先受正法戒,戒者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是戒能除一切大恶,所谓七见、六着”;“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不仅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不仅如此,《梵网经》中还有这样一首偈颂,说的是受持菩萨戒的人在未成佛前便可获得五种殊胜的功德利益: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观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我发心想要受持菩萨戒,应该如何求受?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说,求受菩萨戒者,只要能解法师语,不管出家在家,抑或其他生灵,六道众生都能得戒。又说受戒有上中下三品:
上品从佛受:诸佛菩萨现在面前,亲自授与菩萨戒者,得真实上品戒。
中品从佛弟子受:佛灭后,于千里内礼请先受菩萨戒者为戒师,教授我菩萨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灭度后,千里内亦无法师,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应于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萨,我学一切菩萨戒法。”如是三说,得下品戒。
此外,菩萨戒与五戒同样可以全部受持,或随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随分受,重要的是,要发“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萨戒的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