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温州白象塔出土北宋佛教造像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5-10 08:54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


白象塔一层四面出土。石绿色高髻,华冠,双耳垂肩,耳后二绺垂髻和缯带披垂于肩上。眉清目秀,面部丰腴。身穿大红描金菱格纹覆肩襦衣,右胸袒露,外披赭红色袈裟;项饰璎珞,双手相插腹前,下着白色菱格纹罗裙。跣足。亭亭玉立于仰莲上。菩萨体态轻盈,神态闲适自若,各部分比例适度,透视准确,线条圆润流畅,表现了典型宋塑特征,是这批彩塑中的精品。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

白象塔二层四面出土。前梳平髻,后披长发至膝,额有白毫,面部圆润丰满,白皙带红晕,双目微启,两耳垂肩。披朱红色云肩,着紫色交领肥袖衫,长裙曳地,外罩折褶红裙,菱形纹饰蔽膝,足登云头履。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绘木雕菩萨立像

白象塔二层出土。头披蓝色长发,长及胫部,两边鬓发修剪精整,从耳前披在肩后,露出双耳。脸部丰满皙白,用墨描出弯月眉,双目微启,高鼻红唇。身穿乳白色大袖交领襦衣,披红底描金云肩,腰系帛带,腹前佩蔽膝,下垂至地,足登云头履。右手持贴金箔净水瓶,左手残,残部有一个卯眼。凝神伫立于座上。雕刻细腻,色彩鲜艳,衣褶纹饰雕刻流畅。手部采用榫卯拼接工艺。颜料底层打底较厚,颜色剥落较少。

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头戴菊花纹饰兜鍪,鍪顶部残,顿项披肩。突目蹙眉,张口露齿。右手从肩部残缺,左手从上臂残。身穿赭红色明光甲式胄,胸前两面菊花纹圆护,背甲则为一片式样。胸背甲在肩部用两根肩带相连,套在护肩上。胸部用帛带横束。腰系革带,腹前饰鹘尾,着红色腿裙,腿裙稍残。下着红色缚口裤,双足残缺。神态威武。与1514/18为一对。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塑菩萨坐像

白象塔二层四面出土。

头梳矮平髻,留刘海,两侧鬓发从鬓角梳到耳后,耳后缯带披垂至肩。额有白毫,面部圆润丰满,五官秀雅,两耳垂肩。内穿石绿色襦衣,外披淡灰色广袖袈裟,袈裟上错落盘缀深兰色盘花。右胸袒露,肤色赫红。颈饰璎珞,腰围罗裙,束赭红结带。左手扶膝,右手残缺。跣足,一足盘膝,一足踏莲花,半跏趺于坐椅上。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白象塔二层三面出土。


披齐腰红色长发,面呈赭红色,有三目,蹙眉暴睛,张口露齿。肩披蓝白相间巾,颈下束结,着红底蓝白团花窄袖袍,外罩赭红色贴金箔鱼鳞甲,胸部用帛带横束,腰腹围蓝色团花捍腰,腰系革带,腹前饰金底红色团花鹘尾。肘部缀以象伞一样撑开的护甲残缺。下身着红底团花腿裙,红底护裙饰金色草纹,下着红底蓝白团花缚口裤。两手残缺,两足着靴,神态威武。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塑菩萨坐像

白象塔二层五面出土。

蓝色发髻,高髻,饰发箍,双耳后二绺垂髻披于肩上,宝缯下垂胸前。目秀眉翠,晕颊小口,面容姣秀。项饰金璎珞。身穿赭红色襦衣,右胸袒露,肌肤洁白柔润。肩搭石绿色披巾,腰系罗裙,外围腰袱,束以结带。左手曲起,右手置膝,臂、腕戴环钏。跣足,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人物神态闲适自若,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白象塔二层二面出土。


头戴宝珠纹冠,突目蹙眉,张口露齿。右手从肩臂部残缺,左手插腰,身穿赭红色明光甲式胄,胸前两面菊花纹圆护,背甲则为一片式样。胸背甲在肩部用两根肩带相连,套在护肩上。胸部用帛带横束。腰系革带,下着红色腿裙,腿裙残缺。臂甲上部缀以象伞一样撑开的护甲残缺,臂甲和胫甲饰菊花纹,双足着靴,残缺。神态威武。彩塑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浓艳,各部比例准确,具有北宋造像世俗化的特点。代表了北宋时期和温州地方工艺特色。


北宋彩绘木雕比丘立像

白象塔二层出土,二身为一对,高18-19厘米。


一,剃发、面部丰满。眉毛刻出凹纹并用墨描成宽且长的弯月眉,细长眼睛,墨描眼珠和眼线,鼻子竖挺,鼻翼细窄,大耳,小嘴丰满。内衬粉色圆领衫,身着黑色合领大袖开衩衣,外罩黑色交裾肥袖覆肩袍,裾加缘。系帛带,下着黑色罗裙,足登尖头履。双手相握于胸前,凝神伫立。


其二,外罩绛色交襟肥袖覆肩袍,下着绛红色罗裙,其余均同于其一。此二身肃穆沉静,造型拘谨。刀法粗狂,线条简单,表面打磨率意,雕像表面不打底而直接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