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新志》卷二•住持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0-04-09 23:54

  住持,亦称"方丈"、"长老"等,指主管寺院全寺事务的僧人,有久住该寺护法之意。古时,名刹住持均采取"世袭制",北宋时苏轼守杭,倡导"十方选贤制",即由官府从十方选贤申报朝廷由帝王诏命住持名刹,当时盛赞"住持得人,名蓝有光",并在余杭径山寺首先实行。明正德六年(1511年),径山寺僧人惠诚为图私利提出实行"分房制",即住持由各方轮流担任,该寺与灵隐寺先后均分为十八房,从此一蹶不振。但灵隐寺仍有住持管理全寺,实际上实行住持"自选制"("子孙制")主要由官府推举,耆宿和全寺两序大众同意升座继任法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主改革,废除"子孙制"为"十方丛林制",由常住十方选贤丛林推选有德有才的僧人出任住持。


  《灵隐新志》表明,灵隐寺入清后,由于实行"分房制"(共十八房),各立门户,主持全寺法席的方丈时断时续,特别在时局不稳、维持艰难时,僧众离散,无人继席,如道光、咸丰两朝四十余年竟无一人出任方丈。而出主方丈者除由地方举荐,或由两序公推外,大多由嗣法弟子继任,有时甚至由天竺僧人兼理,有时为迎候帝王驾兴临时由分房首座出面应对。由此,自具德后堪称全寺住持(即方丈)者有三十六人。


  具德弘礼(1600-1667年)也称具德礼,俗姓张,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年辍学,曾以锻工为业。后在杭州紫阳观学道,因偶读《楞严经》有悟,乃赴普陀山宝华庵削发出家。后返杭,依汉月法藏(1573-1635年)为师,嗣临济宗禅法,并随法藏至常熟虞山三峰寺充当"圊头",管理菜园厕所,苦行力作。十七年后终于得悟。明崇祯八年(1653年)守师丧毕,即返杭州灵隐寺,从谭吉弘忍协撰《五宗原》。弘忍归寂后,具德弘礼云游各地,崇祯十一年(1638年)曾出主云门寺,发扬百丈遗风。后曾主常州天宁寺多年,并在会稽、扬州等地开场说法。与灵隐寺豁堂相知甚契,清顺治六年(1649年)春由灵隐僧众迎来杭州住持灵隐寺。他沿袭元、明禅风,开堂说法,广受缁俗皈依,并由他发起募化筹资重建灵隐寺,历时十八年,于康熙五年(1666年)才全部竣工,崇楼杰阁,冠绝江南。文学家张岱《西湖梦寻》云:


  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岁余往候之,则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东边一带閟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百十余间、棐几藤床、铺陈器皿,皆不移而具。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具和尚指锅示余曰:"此弟十余年来所挣家什也。"饭僧之众,亦诸刹所无……因问大殿何时可成,和尚对以明年六月,为弟六十,法子万人,人馈十金,可得十万,则吾事济矣。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


  具德建寺功成,退居杭州双径寺。康熙六年(1667年)赴扬州显宁寺为巨渤和尚封塔,应机说法,千言不竭,七日后遽然圆寂。后人奉为临济宗三十二世祖。


  五岳济玹(?-1722年)一称"济璞",俗姓吴,幼年出家,十七岁外出游方。明末至常州天宁寺从具德弘礼嗣临济宗法,历住福善寺、隆平寺等。清顺治六年(1649年)随具德来杭,助师修建灵隐寺。具德圆寂后,五岳济玹曾主灵隐寺法席,并为其师建塔,刻有塔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灵隐寺曾出土塔铭)。晚年迁主余杭径山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圆寂。


  晦山戒显俗姓王,名瀚,字元达,又字顾云,太仓(今属江苏)人。年青为名儒,与吴梅村同邑、同学又同笔妍,自幼有志学佛。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闯破京,崇祯殉国,他去孔庙焚书痛哭,人称"金陵告庙"。然后至华山从华山老人披剃,遍参天童寺等长老。再至扬州显宁寺依具德弘礼习戒律和禅宗,清顺治二年(1645年)春至灵隐寺,顺治六年(1649年)随具德再至灵隐。次年上庐山主云居寺七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回灵隐祝具德六十寿辰,再返云居寺八年,著《锻炼禅人说》十三篇。康熙六年(1667年)继席住持灵隐寺,不改故常,建飞来峰牌坊、具德和尚慧日塔院和普同塔等。


  谛晖慧辂(1627—1725年)俗姓沈,吴兴(今湖州)人,父母双亡家毁出家,以少年聪慧机锋奋迅得耆宿赞赏,后游学四方。清顺治六年(1649年)至灵隐寺参谒具德弘礼嗣法临济,历住兴福、妙济、天竺、龙井。康熙十五年(1676年)应径山五岳济玹禅师及灵隐僧众之请住持灵隐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玄烨于三月南巡参礼灵隐寺,谛晖奏对称旨,御书"云林"二字和"禅门法纪"匾额,由此改寺为"云林禅寺",清帝并赐予御书、黄金佛像、白金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帝玄烨自北京再赐谛晖御书金扇和石砚。五十一年(1712年),应布政使段志熙倡议,协力捐助重建已圮之拱宸桥。雍正三年(1725年)圆寂,自令僧人鸣钟,升绳床趺坐而灭。


  敏岩智广秀水(今嘉兴)人,幼年厌俗出家,在嘉兴旃檀庵批剃,曾投杭州昭庆寺学毗尼律二年,参谒灵隐寺谛晖禅师,深得法要。后住吴江长庆寺、杭州龙井寺等。雍正三年(1725年)合郡缙绅、本山耆宿请住持云林(即灵隐)寺。前后六年,时严州知府蒋林奉诏颁金赐灵隐,修葺倾颓,并奏免山税岁课,为佛教界所推重。


  元微明觉山阴(绍兴)人,俗姓屠,幼年在杭州击竹庵学佛,后从灵隐谛晖得戒,时习禅定。谛晖晚年,一些寺僧苦于饥饿散去,而元微明觉以三条竹篾束肚,不以为苦。谛晖念其坚忍,授以记莂。先主半山皋亭显宁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经杭城绅士相邀补灵隐寺虚席。曾因寺外官路等征地呈请免征漕银,三年后告寂。


  巨涛义果丹徒(今属江苏)人,俗姓章,十一岁时由父命出家,操行清苦,自名"薅草行人"。后参访各地名山至北京,在西山潭柘寺从德彰和尚受具,然后来杭从灵隐谛晖,执役九年,毫无怠容。当敏岩智广主灵隐时,谛晖付嘱以巨涛为监院。雍正十年(1732年)巨涛继席主灵隐,遂至长安(今西安)参访法门。乾隆三年(1738年)复归灵隐,其道风为各方所重。光禄少卿汪應庚自扬州来杭,与巨涛相谈甚契,即捐资修建殿宇。乾隆八年(1747年),将春淙亭由合涧桥移现址。次年,他以康熙赐名"云林",不宜仍用旧名,于是发起编纂《增修云林寺志》,卷首载:"本山住持臣僧义果。"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帝弘历初巡至灵隐时奏对称旨。义果前后住持灵隐寺十八年,以修志著称。


  在瞻德元苏州震泽(今属江苏吴江)人,自幼随母念佛诵经,十岁出家于厐山妙智寺,依西岚长老学法,后至杭州灵隐寺从巨涛义果受具嗣法,得师心印,悉心深究。乾隆十八年(1753年)继主法席七年。清帝弘历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参访灵隐时赐紫衣及香金。在瞻禅师善吟咏,留有诗稿若干卷。继后塔于北高峰。


  禹传即禹传源禅师,浙江海宁人,出家于海宁崇教寺。自幼究习儒业,博通释典,很早就蔬食布衣,誓为佛子。出家后即持戒律,并依巨涛长老咨受禅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曾主持方丈二年即退居静室。禅课之余,以吟咏为乐事,以释祖不立文字,所著诸稿未曾付印,有嗣法弟子十余人。


  印圆德泉浙江湖州(乌程)人,俗姓沈,少长出家于杭州灵隐寺祇园房。二十岁受具足戒,心专戒律,精究禅学,巨涛延为首座。乾隆二十五年(1706年)推为直指堂首座。二十七年(1762年)清帝弘历第三次南巡至灵隐参佛时由印圆迎候奏对,二十九年(1764年)退居本房。


  玉山德琳江苏苏州(吴江)人,出家于吴江全福寺,受法于灵隐巨涛,深得巨涛奥旨成为入室弟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灵隐虚席,由浙抚熊学鹏鹤、杭城缙绅以及寺内两序大众公举主持法席。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清高宗弘历南巡至灵隐寺由玉山率众迎候奏对,并由当时官员提请兼任上天竺法喜寺。而他以事繁辞院,闭关习静,由法兄淡山主理寺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淡山退院,复请玉山主持三年。著有《玉山语录》行世。


  淡山玉山法兄,南京人,出家于万寿寺,参访名山至灵隐从巨涛为师,初任记室,嗣法为"三峰五代孙"。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玉山闭关,三十七年(1772年)合寺僧众复请其住持,三年后退院。


  燦光即燦光照禅师,浙江湖州人,于仁和(今余杭)满月庵出家,后游京师。乾隆五年(1740年)清高宗开建皇坛授戒,燦光受具。后云游至杭州灵隐,依巨涛任职多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主席方丈。四十七年(1782年)曾主持重修大殿。


  显微即显微慧禅师,浙江嘉兴(石门)人,俗姓董,出家于仁和(今余杭)县下水陆寺,依彻源禅师剃度。至灵隐寺受大戒于燦光禅师,修学禅教二宗并参访名师,受燦光衣钵,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主持方丈,四年后退院静修。


  大千重照(1744-1807年)号竹堂,海昌(今浙江海盐)人,披剃于永福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主讲佛法,得法于淡山禅师,出任方丈。五十三年(1788年)由他提请免征灵隐寺田粮,朝廷准予豁免,立《免粮碑》纪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帝弘历八十寿辰,由浙江巡抚奏明邀大千进京祝寿参加佛忏,受赐藏香和福字黄缎等。次年退居滴翠轩,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六月圆寂。


  振修即振修瑞禅师,浙江海宁人,出家于萧山关帝庙,得到瞻祖师心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任灵隐寺方丈,二年退院辞众念佛而化。


  元瑞(1728——1801年)即元瑞密禅师,浙江嘉兴人,出家于真如寺记莂于玉山祖,兼工书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两序大众恭请主持灵隐寺法席二年。嘉兴六年(1801年)秋圆寂。


  志安(1758-1817年)即志安秀禅师,浙江湖州人,出家于湖州正福寺,年二十余来杭州灵隐寺受戒,留寺执事多年。嘉庆元年(1796年)主持方丈三年,退养于千佛阁,后会正福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圆寂。


  道隆(1735-1799年)即道隆觉禅师,浙江嘉兴(桐乡)人,俗姓王,自幼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依祇园房习禅。壮年在本寺受具足戒并受心印。乾隆五十年(1785年)补上天竺法喜寺虚席,嘉庆三年(1798年)兼任灵隐寺方丈,次年示寂。


  心安(1744-1806年)即心安中禅师,浙江湖州(乌程)人,俗姓王,三岁时喜习趺坐合掌。时韬光位三禅师见而异之,告其父称此子为佛门种子,其父允稍长当舍俗出家。八岁来韬光从位三学法,十八岁剃度,受戒于报恩寺弼山和尚,归从灵隐寺显微长老嗣法。嘉庆四年(1799年)众推主该寺方丈,后仍退居韬光,嘉庆十一年(1806)正月趺坐念佛而逝。


  德山(1755-1821年)即德山如禅师,浙江湖州(吴兴归安)人,在吴兴宝宁寺出家,后来杭住灵隐,从显微慧禅师学法并嗣法授记莂。嘉庆四年(1799年)继心安主灵隐寺法席,修建殿宇,振作禅门。后退居本寺,道光元年(1821年)示寂。


  净一(?-1817年)浙江严州(今桐庐)人,出家于环翠庵。受大千长老之嘱于嘉庆十年(1805年)主灵隐寺方丈三年,后退养于观音殿。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圆寂。


  若水(1755-1821年)即若水来禅师,安徽歙县人,俗姓刘,壮年厌弃尘俗来杭州依灵隐元瑞禅师剃度受戒,深研律义,诵戒不辍,潜心弘佛。受元瑞之嘱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接灵隐寺方丈,若水再三坚辞而后勉从。因事繁心力不支,十四年(1809年)退养于慧日塔院,精修念佛三昧,于道光元年(1821年)辞世。


  品莲即品莲月禅师,号藕船,江苏扬州(江都县)人,俗姓徐,十八岁出家,二十岁来杭州灵隐寺求戒,自此穷研教典,竟入悟门。品莲且工绘画,尤精兰竹,与扬州八怪之一的吴贯作笔墨交。同时兼精琴理,所作诗咏书法别有逸趣。他从志安长老获证嗣法,嘉庆十四年(1809年)众举主持方丈。二年后退养于千佛阁,禁足礼华严经禅课。禅余以翰墨古琴为乐,潇洒一生。临终谈笑而逝,寿年六十六。


  朗缘律果为乾隆末年灵隐寺首座德恒恩禅师法嗣,嘉庆十八年(1813年)曾住持灵隐寺三年,后迁住上天竺法喜寺十余年。


  定莲(1759-1815年)即定莲凝禅师,浙江余杭人,俗姓严,自幼出家于钱塘县(今杭州),依师讲修忏法,兼及经教。二十岁来灵隐授三坛大戒,遂留寺执事。嘉庆二十年(1815年)杭城绅耆、两序僧众延请主方丈位,次年即登座说法化去。


  仪谦即圣川清禅师,浙江嘉兴(桐乡)人,俗姓沈,幼年依杭州昭庆寺性谦法师出家,后自号仪谦,以示向往谦师。壮年至灵隐寺学律,忽悟"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均从律起,自此醉心律部,虽力殚神疲,不改初志。时若水长老知其为法门龙象,授予衣钵。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大殿、观音殿被焚,方丈虚席。次年春由浙江抚宪推举为方丈。自此日夜筹措,重建大殿,行跪叩请十方相助。二十三年(1818年)冬,由朝廷赐帑金万两并诏命重建,又得官府缙绅相助。仪谦志在复兴,不避风雨寒暑,沿街拜经叩募,然因身任过劳,大愿未酬,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说偈辞世。后人继其志历时五年,次第修复所毁寺宇,并重建头山门。


  贯通(?-1908年)原在下天竺法镜寺修持,同治朝迁主灵隐寺,着力修建联灯阁、大寮、慧日塔院等。后由昔徵继席,贯通在寺退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圆寂。


  昔徵江苏扬州人,青年时在杭州凤林寺出家。清末民初住持灵隐寺十年,锐意整顿,颇有建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直指堂遗址建大悲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陆续修建库房等。宣统二年(1910年),在洋务买办盛宣怀支持下,将原拟建造北京颐和园的美洲红松运杭,完成灵隐寺大雄宝殿重建。


  慧明(?-1931年)民国初期任灵隐寺住持,佛学造诣颇深,德高望重,为杭州佛教界耆宿,以脱略著称。曾在灵隐开讲《华严经》大法。民国七年(1918年),李叔同虎跑出家,法名弘一,是年九月依慧明法师受具足戒。民国十六年(1927年),曾发起修建翠微亭。晚年,将全寺事务交由弟子却非料理,自动退居。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圆寂。


  却非(1873-1948年)原籍福建,青年时从军,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攻克金陵战役,目睹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自量难偿救国救民之愿,萌发出家之念。他以《自题画像》一诗明志云:"忆昔行军入下关,誓将殉国不生还;两肩虚置头颅在,六尺空留天地间。但得身心俱解脱,任他日月报循环。自从放下屠刀后,是是非非了不干。"他于民国十年(1921年),来杭投灵隐寺依慧明为师学法,勤奋好学,深得慧明赏识,授予临济法脉,任灵隐寺监院。慧明将全寺事务均交却非料理。民国十七年(1928年),却非严肃寺规,并为保护古刹尽力,致灵隐道场又趋中兴之势。民国十九年(1930年)慧明因病退院,次年逝世,由却非继任方丈。先后募化整修名胜古迹,翻建天王殿等,并请法友黄元秀题写"灵鹫飞来"殿额。抗日战争前,杭州市佛教会成立,却非与佛教界另两派共任常务主任。此时灵隐寺两次被焚,却非处境艰难,去上海闭门修持。抗日战争胜利后返杭主持灵隐寺法业。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却非授法于弘妙、圆成、东林等,并受太虚大师之嘱整理杭州佛教,当选杭州市佛教会理事长和监事。但他已超然物外,立即辞去理事长职务。为此他口占一诗:"了却人间事,随缘度众生。来去一无碍,是非两不争。"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却非在灵隐寺圆寂。


  弘妙年轻出家,从灵隐却非为师,嗣临济宗法脉。后移住余杭径山寺。却非圆寂,他应师命回灵隐主持寺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二月杭州成立佛教会,弘妙任常务理事,因内部纷争,继月涛就任理事长,直至解放。


  尘空(1908-1979年)俗姓王,名宗禹(义),法名演林,号尘空,湖北荆门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二月生于荆门拾桥镇塘坡村。民国七年(1918年)他十岁时,在当阳玉泉寺从福惠法师剃度受戒。民国十八年(1929年)考入武昌佛学院就读,后又至北京柏林寺佛学院深造。尘空与太虚大师交往密切,曾应太虚之邀任武昌佛学院图书馆馆长,并招收研究员,培养僧才。继而任河南省佛学院国文教师,兼《海潮音》佛教杂志编辑。是年赴山西五台山广济茅蓬从能海法师学戒律和密宗。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内地讲学并宣传抗日救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冬随太虚至云南昆明,任云南省佛教会监事兼秘书,继续讲学并主编《海潮音》杂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后云游云南各地并出访缅甸仰光。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太虚至南京接手中国佛教会,筹办中国佛教会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常务理事。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至普陀山闭关阅藏,直至舟山解放出关。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组织僧众开荒生产自救,同时在普陀山普济寺任当三坛传戒大师。1956年,尘空来杭一度担任灵隐寺方丈,后迁住上天竺法喜寺,先后担任浙江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文革"中,尘空受到冲击和迫害,被迫回湖北荆门原籍务农。1978年由浙江省有关部门派人接回并给予平凡昭雪,被聘任省政协文史专员、省文史馆官员,于次年圆寂。遗有《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嘛呢七的意义》等著作。湖北当阳玉泉寺为他建塔,赞尘空"严净毗尼,爱国爱教护扬禅行功德,建塔于玉泉寺,以嘉惠后学。"


  大悲(1891-1971年)俗姓邓,湖北安陆人。民国初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政治经济系。民国五年(1916年)毕业,开始入于佛道。民国十二年(1923年)舍俗出家,勤参无生妙旨。大悲毕生禅教并持,对佛学研究、佛门仪制颇具造诣,为佛界所敬仰。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中国佛教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被选为代表并当选为执行委员,此后一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三十年代后期,大悲在上海留云寺担任方丈。抗日战争初期又担任宁波天童寺方丈三年。在日寇统治下,他坚持讲经弘法,并举办"禅七"一心念佛。抗日战争后期到北平任广济寺方丈。战后重返上海任龙华观音院当家。1954年担任灵隐寺方丈,并参与灵隐寺整修领导工作。


  大悲一生,常以"报国土恩"自勉,爱国爱教并擅长诗词绘画,常以群众"打腰鼓"等题材入画。由于他是佛教界耆宿,受到各方尊重,请他参加各项接待各国佛教人士的外事活动。1955年中央应东南亚各佛教国元首要求组成释迦牟尼"灵牙护送团"赴各国巡展,中国佛教协会聘大悲担任副团长,先后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巡展接受参拜,宣传了新中国宗教政策,取得各国佛教界和上层人士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相互间友谊,回国时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总理周恩来的迎接和高度评价。1956年5月,大悲又为中国佛教协会所邀至北京广济寺负责接待国外的佛教代表团。大悲谨守佛教仪制,弘扬禅法,受到外宾好评。越南佛教团来杭时,除交流佛教学说外,他以杭州、河内两西湖为题步韵以诗酬答,令人敬仰。


  大悲参禅之余,常以诗词绘画抒发教义宗旨和爱国爱教之情,解放前后共集画卷三集,名《禅余画集》,上有于右任、孙科等题字。建国以后,大悲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并历任浙江省政协一、二、三届常务委员和一、二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他身处逆境,坚信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1971年2月1日于上海逝世,世寿八十有一,法腊六十。


  性空(1904-1988年)俗姓陶,名春山,湖北武汉市人,十七岁投浙江普陀山三圣堂寺出家受具。后游学四方,先后任上海太平寺、杭州舍法庵当家。1955年迁住灵隐寺并任监院。1957年灵隐寺大悲、尘空相继离杭,被推为主持寺务。"文革"期间因接待西哈努克参佛需要,临时邀其出任方丈,直至1988年7月圆寂。曾历任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和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木鱼(1913—2006年)俗姓毛,名延权,浙江平阳南田石柱村人。其父为前清秀才,在家行医,并办过纸厂,家庭殷实。木鱼自幼爱好书法和古典诗词,尤喜唐人律绝。1936年考入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专攻中文。当年,木鱼二十四岁,萌发出家之念,投温州江心寺剃度出家,从钦云法师学法,法号"东衡",木鱼将该繁体字各取一部分自号"木鱼"。翌年受戒于仙岩圣寿寺,自此行脚沪杭,先至杭州云居山圣水寺从静修法师研习天台宗。随后到上海法藏寺从名僧兴慈深造天台教观。曾任中国佛教协会永嘉分会首届理事长。


  抗日战争爆发,木鱼组织"僧尼救护队",爱国护法。创办"浙南佛学院",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弘扬佛法教义,并以诗文酬世,著有《沧海吟余集》《如是室随笔》等。1983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木鱼被邀回江心寺。眼见寺院失修,破败不堪,遂四处筹资,于1985年开始动工修建。五年竣工,使江心寺焕然一新,重新开放。1991年冬,木鱼出任该寺方丈,为念及历代祖师功德,专著《孤屿明灯录》行世。


  1997年8月,木鱼受杭州市佛教协会邀请来杭任灵隐寺方丈。在市佛教协会支持下,木鱼在主持任期内先后建成罗汉堂、法堂、华严殿等殿宇并对外开放。2002年2月,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首度赴台湾地区供养瞻礼,年已九十高龄的木鱼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护送团成员恭送去台湾,为促进两岸佛教界友好交往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尽心出力。木鱼法师学修并重,众善奉行,并广施饶益,利乐有情,以修缮寺庙和扶贫济困为己任,辞谢为他祝寿的活动,尽出己有积蓄,对希望工程、长江救灾等慷慨捐助,乐善好施。


  多年来,木鱼还分别担任温州市人民代表、杭州市政协委员,为维护佛教权益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1998年11月,木鱼法师被公推担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2002年任杭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