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0-04-12 22:29
灵隐为禅宗胜地,历来吸引各方行脚来此挂单卓锡。北宋时,"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苏轼语);清初"饭僧之众为诸刹所无"(张岱语)都表明灵隐僧众云集的胜况;其中不乏高僧大德,如宋代云门高僧明觉大师重显曾隐名求法。近代以来,由于历史时代的原因,僧众外流,名者不多,而灵隐的古刹遗风,仍吸引一些名僧学者前来驻锡,或修持,或求法受戒,或深究佛学,堪称佛门风范。
弘一(1880-1942年) 俗姓李,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别名甚多,如广平、息霜等,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民国七年(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取名演音,号弘一。同年九月,在灵隐寺依慧明法师受具足戒。据弘一自述云:"灵隐寺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寺院,我一向是对他很欢喜的。八月底我到灵隐寺,寺中的方丈和尚很客气,叫我住在客堂后面的芸香阁的楼上,当时是慧明法师做大师父,有一天我在客堂里遇到这位法师,他就说:既然来受戒为什么不进戒堂呢?虽然你在家的时候是读书人,但读书人就能这样随便吗?就是在家时是皇帝,我也是一样看待的。那时候,我虽然不能和慧明法师常见面,但看到他那种忠厚笃实,实在令我佩服不已"。正是慧明法师通过受戒造就了一代名闻遐迩的高僧。
李叔同自幼读四书五经,喜金石书法,曾从名师学习,然后入天津县学,并以古文选生考入南洋公学,后感时风颓废,民气不振,退学与黄元培等创设"泸学会",写下了《祖国歌》、《送别》等歌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并筹建话剧团体"春柳社",与欧阳予倩等公演《茶花女》话剧。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回国受聘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教。民国元年(1912年)受聘上海《太平洋报》任编辑,,并加入"南社",在城东女学任教,是年秋来杭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加入西冷印社。民国五年(1916年)十月到虎跑定慧寺辟谷断食十七天;民国七年(1918年)正月十五日在虎跑问法受三皈依,七月十三日披剃出家在灵隐寺受具足戒。先后住虎跑寺、玉泉寺,并在新登贝山闭关研习佛经,学《四分律》和先贤律学著作,又去温州庆福寺闭关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民国十三年(1924年)到普陀山法雨寺参礼印光法师,然后在衢州莲花寺写经,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杭在招贤寺整理《华严疏钞》,并与丰子恺商定著作《护生画集》。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厦门住南普陀寺,泉州南安小雪峰寺,开元寺等。创办"南山律学院",圈点南山律三大部,随缘到处讲律修持。抗日战争爆发,他立誓护法,题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厦门沦陷,他闭关永宁普济寺著《在家律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十三日于泉州文陵养老院圆寂,遗骨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
曼殊(1884-1918年) 俗姓苏,名戬,字子谷,出家后法号曼殊,又号元瑛等,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
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至民国六年(1917年),十四年间曼殊先后来杭五次,曾住灵隐寺专门撰写《梵文典》八卷,由章太炎作序,为我国佛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文献。
曼殊自幼入乡塾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随表兄至日本横滨就读于华侨所办大同学校,毕业后至东京考入早稻田大学。光绪十八年(1902年)冬,曼殊参加留日学生反清革命团体青年会,并入振武学校学习陆军,因表兄反对其学武辍学回国。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至上海并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翻译,与陈独秀、章士钊等同事,从事翻译法国雨果名著《悲惨世界》(原名《惨社会》)。该报停刊,他离沪赴港住《中国日报》社,其父苏杰生至港要他回家娶亲,他避而不见,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到惠州长寿寺削发为僧,并至广州海云寺受具足戒,嗣曹洞宗法。随后遍访东南亚各国,随乔悉磨长老学梵文和佛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先后任教于长沙明德学堂,芜湖皖江中学,翌年又东渡日本在东京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任翻译,研究佛学,二年后回国在南京祇洹精舍任英文讲师,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住西湖白云庵,又去南洋,辛亥革命后回上海在《太平洋报》工作,并发表《讨袁宣言》,次年再次东渡日本在《民国》、《甲寅》等刊物发表文章,民国五年(1916年)回国住孙中山宅中,民国七年(1918年)5月病逝安葬于西湖孤山。
太虚(1889-1947年) 俗姓李,名沛林又名淦森,浙江崇德(桐乡)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海宁长安镇。
太虚是民国时期的名僧,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曾于民国十年(1921年)出任杭州净慈寺住持,与灵隐寺却非为至交法友,曾应邀任灵隐寺座元(即首座)。他每到杭州必住灵隐。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应蒋介石之邀至奉化雪窦寺为蒋介石及其母讲解《心经》大意后来杭,在灵隐寺专心撰写《真现实论》、《自由史观》等著作。次年,蒋介石到南京复职行经杭州时,至灵隐寺专访太虚,并与太虚和监院却非交谈合影。这次谈话促成了太虚创办"中国佛学会"和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欧美各国演讲佛学并倡导开展世界佛教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太虚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来杭州灵隐寺,与住持却非、华藏寺住持通贤、居士黄元秀等共商整理杭州佛教和组织佛教会事宜,后未果。
太虚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苏州木渎小九华寺出家,从士达为师,法名唯心,后由师祖奘年改法名太虚。然后在宁波天童寺依名僧寄禅(即敬安)受具足戒,然后遍访各地名师求法,曾从谛闲学天台教义,听道阶宣讲《相宗八要》、《教观纲宗》等,他苦读佛门经典,探究佛教禅宗史及其源流,并博览内外名著,结交民主革命人士。宣统元年(1909年)至南京在著名佛学大师杨文会创办的祇洹精舍学经,然后至普陀山化雨学堂任教。宣统末年至广州,被推举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为清吏追捕逃回宁波住普陀山锡麟堂,辛亥革命后,到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进会",在镇江金山寺参加成立大会时提出佛教改革主张,遭反动派殴打,出现"大闹金山寺事件";此后又在上海追悼敬安大师时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抨击佛教存在的弊端。自此,往来于沪、杭、宁、绍等地考察,于民国三年(1914年)在印光大师支持下在普陀法雨寺闭关,先后撰写《佛法导论》、《破神我论》、《震旦佛学衰落原因论》、《教育新见》、《哲学正规》等一批佛学著作。闭关期间还会见了前来视察的孙中山,交谈了现实人生与佛教改革等问题。民国六年(1917年)出关,应台湾之邀在基隆等地讲经弘法,并赴日本寻访。次年任宁波归元寺住持,并至上海与章太炎等商定创设"觉社"。民国八年(1919年)来杭将《觉社丛书》改为《海潮音》月刊出版发行,并住持净梵社(弥勒寺)、大佛寺(合并为"兜率院"),又创作"新唯识论"。民国十年(1921年)三月出任净慈寺住持。次年去武昌创建"佛学院"。此后曾参加在庐山举行的世界佛教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东亚佛教大会"并遍访南洋各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国在厦门演讲《大乘佛教真义》等,并出任南普陀寺住持、"闽南佛学院"院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入川在重庆建"汉藏教理院",民国二十八年(1936年)组成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南亚,太虚任团长。抗战胜利后接任中国佛教会会长,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巨赞(1908-1984年) 俗姓潘,名楚相,字琴檏,笔名甚多,原籍江苏江阴。青年时就读于江阴师范学校,继入上海大夏大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回乡,任金童桥小学校长,并秘密参加共产党地下活动,负责江阴东乡的组织宣传工作,后为土豪劣绅告发,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被国民党省党部下令通缉,险遭逮捕。
民国二十年(1931年)巨赞来杭至灵隐寺要求出家,遇到太虚大师,太虚嘱他撰文叙明出家原因和抱负,他模仿《庄子》的笔法写成,太虚看后十分欣赏,随即将他留下并介绍给灵隐寺方丈却非披剃出家,法名传戒,字定慧,后改巨赞,同年至南京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此后勤学苦修,钻研唯识法相、天台教观、华严义理、四论、禅学等,曾应聘赴四川重庆由太虚创办的"汉藏教理院"任教。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巨赞入南京"支那内学院"深造,遍览群经,参究法义,前后读经八千多卷,写下数百万字读经笔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巨赞到福建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任教。抗日战争爆发,他经香港转道入粤,曾在韶关南华寺投虚云长老为其记室。次年到湖南在"沩山佛学院"任教,经田汉介绍与叶剑英交谈并在其支持下组成"佛教抗战协会""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巨赞任副主任兼宣传股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带领"佛教青年服务团"到长沙前线进行宣传等活动,当地称之为"和尚兵"。长沙大火后回南岳,又转桂林,任月牙山寺住持、广西佛教会秘书长。民国三十年(1941年)创办《狮子吼》月刊担任主任。次年卓锡桂平西山寺,后任龙华寺住持,经常参加抗日集会,发表演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到广西北流在"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教。民国三十五年(1946)回杭州住灵隐寺,先后任杭州市、浙江省佛教会秘书长,撰写《灵隐小志》,并一度担任"武林佛学院"院长,该院停办后行脚台湾、香港、澳门,写有《台湾行脚记》等。回杭后,即着手草拟改革佛教教务计划,带回香港交中共潘汉年同志转送中共中央。1949年4月,自香港抵达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然后定居北京,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领导职务,
班禅九世额尔德尼·曲吉尼玛
班禅额尔德尼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之一。民国时期,班禅九世两次来杭曾至灵隐寺。民国十四年(1925年)
班禅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1955年3月,班禅十世来杭参观,参拜灵隐寺等,向各寺赠送香金,参与迎接的僧尼居士均受其摩顶。
达赖喇嘛十四世 达赖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之一,"喇嘛"意为"上师",对藏僧的尊称。1955年1月,十四世达赖喇嘛来杭,参观礼拜灵隐寺等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