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1-05-29 07:08
一
译经时代的分期
中国的翻译事业是一门很古的学问,同时也是一桩很有成就的伟大事业。这光荣的功绩不能平归功于佛教史上历代译经的高僧,而历朝国家的保护和援助也是不可磨灭的。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自后汉至元代历一千一百多年,从译业发展的过程说,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第一、原始时代,也可以叫做草创时代。自佛教传来以后,经过后汉、三国而至西晋,在这个期间,翻译的术语和体裁都是草创的。据《梁僧传》的记载,最初完成的一本译经,是后汉明帝永平年中(58—75),摄摩腾、竺法兰两个印度僧译出的《四十二章经》。
第二、试验时代,自西晋经东晋至罗什以前,大概可以说是试验中的未完成时代。其间较露头角的译者,是竺法护(313—317)、昙无谶(414)、鸠摩罗什(401—409)。在这期间,为要将那些语格和汉文完全不同的梵语译成汉文,曾经行过种种的试验。译语的创造和订正,实在费了种种苦心。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某日译经的道场要译“师子奋迅”这一语时,因为笔受者不能了解,三藏法师种种说明不得要领,不得已,终于想出一个法子,把一盘水泼到庭中一只狗的身上,惊动了那只悠然浴在暖日中,正甜睡着的狗,突然狗跳了起来,身体震憾了一下,全身汗毛竖立,于是三藏法师指着它说︰“就是这种样子啦!”师子奋迅的译语是这样产生的,后来才用“嚬呻”一语代替了它。连一语之微也是经过这样苦心的。
第三、完成时代,自罗什以后,译语渐次确立,经过流离四方的真谛(557—569),到了玄奘时代,正是完成时代,或可以说是钦定时代。因为记有“奉诏译”字样的经本,在体裁和文字上可以说是最优秀的译本。
第四、衰颓时代,译经到了这个时代,一方面因为印度的佛教灭亡、经典散失,一方面因为译语笔受不得适任的人,自然趋于衰颓了。据《佛祖统纪》第四十六〈徽宗政和三年〉条记云︰“译经三藏明因妙善普济大师金总持,同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这是宋朝译经最后的记录。《补续高僧传》评之云︰“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可谓适评。
二
译经制度的变迁
这里想就佛教译经史上的制度、方法和规则,叙述一个大概。先就佛教译经制度来说︰
佛教译经的事业,历代都是以极严肃的态度而行的,所以它的制度和仪式也都非常隆重和庄严。尤其是著名的译经三藏师,如罗什、玄奘、义净、不空等,都是在帝王的热心保护之下从事翻译的,故其事业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官业。
自然最初的译经多是个人之力,规模也是很小的,到了后代,其规模渐次扩张,译经的事业才渐渐隆重。汤用彤先生于《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八章云︰“道安法师至长安后,极力奖励译事,每亲为校定,译毕之后,常序其缘起,即‘兵乱都邑,伐鼓近郊,犹工作不辍。’”第十章云︰“长安之译经,始于法护,盛于道安。在道安以前,译经恒为私人事业。及佛教势力扩张后,帝王奉佛,译经遂多为官府主办,什公译经,由姚兴主持,并于译大品新经时,姚天王且亲自校雠。”
关于译场,最初是在寺院或适当的地方,尚没有一定的译场的设备。罗什时代,姚兴始为他在长安逍遥园建西门阁,有名的《大智度论》,便是在西门阁译出的。
到了北魏迁都洛阳,译经最盛。据《洛阳伽蓝记》所说,永宁寺译场的庄丽,世未曾有。因为设备完全,朝野拥护,所出的译品最为丰富和优美。到了隋炀帝时,为彦琮于洛阳上林园建翻经馆,这是佛教专门译场的滥觞。
唐代太宗时,为玄奘于大慈恩寺设翻经院,其次中宗时,又为义净于大荐福寺置翻经院。其后到了宋代太宗时,为迦湿弥罗来的天息灾,及于阗来的施护,在太平兴国寺建了译经院,后来改称为传法院。
译场的规制到了唐代已近于完备,再到宋朝更加富丽堂皇了。宋译经院是太宗的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计划建筑,经二年于七年六月落成的。院在太平兴国寺(祀宋太祖)之西,由三堂而成。中为译经堂,东为润文堂,西为证义堂。宋代的复兴译经事业,就是在这译经院里所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