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觉贤三藏翻译《华严》 龙族化身童子供养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6-01 15:29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南京的道场寺发生了一件大事,佛驮跋陀罗三藏与沙门法业、慧严、慧观等百余人译出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这部经典原是慧远大师的弟子支法领从西域于阗取回来的。


鸠摩罗什三藏来华后,也仅仅翻译了其中的一品——《十住品》,而单本经典的弘传,也不是很兴盛。直到佛驮跋陀罗三藏译出六十卷《华严经》,佛法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新的阶段。



佛驮跋陀罗,或称佛陀跋陀罗,族姓释迦,他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佛驮跋陀罗三藏原本出生于一个血脉高贵而纯正的家族,然而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五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再后来是他的从祖鸠婆利怜悯而收养了他。


因为这样的身世,佛驮跋陀罗对生命有着深重的思考,他从小在寺院学习佛经,十七岁便出家,每天坚持诵习。他在学习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别人需耗费一月所习得的经文,他只需一天便可学完。对此,他的师父非常赞叹,于是对他勤加栽培。在年纪还很小的时候,佛驮跋陀罗三藏就已因禅定与戒律而闻名。



罽宾是著名的佛教中心,佛驮跋陀罗三藏和同学僧伽达多一同到罽宾参学,跟随禅师佛大先修习禅法,在那里,他碰到了西行求法的中国僧人智严法师。智言法师曾和法显三藏一同穿越沙漠,与法显三藏分开后,他先回到高昌国,再前往罽宾,同样受师于佛大先。


佛驮跋陀罗三藏的名字,汉译为“觉贤”的意思,因而也被汉地的僧侣称为“觉贤三藏”。在智严法师心中,觉贤三藏是难得的弘法高僧,他请求觉贤三藏和他一起回到中国弘法。觉贤三藏欣然接受,他们走海路,最终在青州东莱郡登陆中国。



当时,鸠摩罗什三藏正在长安翻译经典。后秦弘始八年(406),觉贤三藏和智严法师前往长安拜见鸠摩罗什三藏。在长安宫寺中,觉贤三藏和鸠摩罗什三藏一起讨论佛法,彼此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不论是在学问上还是修行上,两人互相切磋,深解奥义。


不过,觉贤三藏和鸠摩罗什三藏的学风、师承渊源各有不同。鸠摩罗什三藏专弘经教,特别是龙树一派的大乘中观学说。觉贤三藏则更注重禅定的修习,他的禅法是从佛大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有其纯洁性和正统性。或许是因为这些分歧一开始就存在着,最终导致了一些风波,使觉贤三藏和慧观法师等四十多人离开了长安。



离开长安后的觉贤三藏连夜南下,前往庐山。因为此前庐山慧远大师已经听说了他的名声,并多次延请,希望他能南下庐山,翻译经典。在庐山,觉贤三藏翻译出了禅法的经典《修行方便禅经》二卷(又名《达摩多罗禅经》),还通过介绍念佛三昧,给慧远大师的净土思想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东晋义熙九年(413)春,觉贤三藏抵达建康(今南京),安住于道场寺,传习禅法。当年夏天,法显三藏取经回来,携带经典来到道场寺,在这里住了五年。在此期间,两人共同翻译经典,先后翻译了《大般涅槃经》六卷,《摩诃僧祇律》四十卷等法显三藏带回来的梵文经本。



其中最重要的,是六十卷《华严经》的翻译。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数众多,法业笔受,慧严、慧观润色,众人各司其职。译经堂前有一个水池,《华严经》翻译期间,每天都有两个青衣童子从池中出来,他们手捧十分净洁香美、世间无人见过的鲜花,作为给译师的供养,在场的大众都亲眼所见。


原来,这两名青衣童子是龙族。因为《华严经》原先是在龙宫供奉,后被龙树菩萨取到人间流通。因此,当佛驮跋陀罗要翻译《华严经》时,作为这部经典的守护者,龙王十分欢喜,特地派遣自己族人,化身青衣童子,前来供养,令人们生起对《华严经》的信心。



这项始于义熙十四年(418)的工作前后持续了三年,觉贤三藏才终于完成了三万六千偈《华严经》的翻译。一开始译出五十卷,后又将此五十卷改为六十卷,共三十四品,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晋译《华严》,又称“旧华严”。众人翻译的地方也以“华严堂”为名,作为纪念。


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觉贤三藏圆寂,享年七十一岁。弥留之际,他不忘慧远大师的知遇之恩,专门叮嘱将骨灰安放于庐山东林寺,舍利塔亦建立在东林寺,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葬在庐山的外国僧人。



杭州灵隐寺每年结夏安居期间都组织僧众诵读《八十华严》,为期三个月。以此诵经功德,回向

生者增福延寿,消灾免难;

殁者往生净土,莲品高增。

更祈

世界和平,灾疫消灭。

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

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随喜法会者可长按下方二维码,在线登记随喜祈福,或前往杭州灵隐寺客堂办理登记(客堂咨询电话:0571-87968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