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示|谛闲法师: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十大愿王别释之礼敬诸佛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7-29 10:40


 缘起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请,讲《普贤行愿品》,因时迫不及详谈,仅将普贤十大愿王别为解释。


 总标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法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


此十大愿王,曾称所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约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论也。

 别释


甲、礼敬诸佛愿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


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遍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根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刹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遍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遍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意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


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

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一面观想,一面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


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吾人心中忆佛,名为修慧;身跪口念,名为修福福慧双修,则礼敬之事毕矣。普贤如是礼敬,即为普贤行愿。


普贤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心、释迦心、众生心、菩萨心,无二无别;以心体同故。行普贤,愿亦普贤;行非普贤,愿亦非普贤。


推言之,心向诸佛如来,我心即诸佛如来;心不向诸佛如来,我心即非诸佛如来。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贤礼敬诸佛,是普贤行,是普贤愿;我礼敬诸佛,是我行,是我愿。

或曰:拜佛谁不能拜?双手合掌,两足着地,何难之有?殊不知无心拜佛,状若舂米,拜如不拜,获益甚微。必也内存至诚,使身口意三业统一;如此拜佛,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山僧从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岁,患痰湿入筋络病,不能坐立跪拜,但作观想礼佛。后因体力渐衰,或起立难,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观想,若对西方三圣,恭恭敬敬,与跪拜无异。


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车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上,皆堪作观拜跪,如对西方佛前而礼敬之。此皆拜佛法门。依此实行,功德无量;否则,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则佛心显;不恭敬,则妄想多。妄想乃众生心,非佛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