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行迹|玄奘法师传(73)——宣读序词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9-18 11:04


宣读序词


唐沙门释慧立 释彦悰撰

高永旺译注


唐太宗坐在庆福殿里,百官侍卫,请玄奘法师就座。太宗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将御制《序》文向百官宣读,文辞华美,对玄奘法师极尽褒扬之词。《序》文说:

听说天地有形象,显现为覆盖和承载两种形式,来含藏一切生命;四季没有形状,却暗中运用寒暑交替的方式来化育世间万物。因此,窥查天地,常人都能识别其中的端倪;洞鉴阴阳,贤哲却很难穷尽其中的理数。然而,天地包含阴阳却能被轻易认知,是因为天地有形象;阴阳处在天地之间而难以被穷尽,是因为阴阳没有形状。由此可知,形象显现可以考证,即使愚人也不会迷惑;形象潜隐无法看见,即使智者也会迷昧。何况佛法崇尚虚空,修行道途幽远,观照寂灭之境;普度众生,统御十方。


佛之威灵至高无上,神力无出其右;其大则能充满整个宇宙,细之则能纳于毫厘之中。不生不灭,历经千劫而不老;若隐若显,运转百福而常新。微妙的道理深奥玄秘,可以遵循却不知它的边际;佛法的漂流湛然寂静,可以挹取却无法探测它的源头。所以知道那些平凡愚蠢之人,以及平庸鄙俗这辈,如果要窥测佛教的宗旨义趣,怎么能没有疑惑呢?佛教的兴起虽然始于西方的印度,然而却皎然入梦,飞腾在汉朝宫廷的上空,从而流布慈悲,照耀东方。


从前,当佛到处教化天、人的时候,他的言教尚未流传而众生已然归化;在佛演说当常、现常的时候,人们敬仰佛的智德而知道遵行。等到佛舍弃应身,入于涅槃,仪容迁化,出离世间。他的金容失去光彩,不再照耀三千世界;他的辉丽画像被画出来,空有三十二种殊胜妙相。于是,佛的微妙言论广泽有情,从三恶道中拯救众生;佛的遗训流传极远,引导众生修行菩萨十地。然而,佛教的真正教义难以钻仰,各宗各派的宗旨无法统一;偏执一端的学说容易遵行,于是正确的学说和错误的理论便纷争不已。因此,空宗和有宗或许是因为习俗的不同而有了是非之分;大乘和小乘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了兴衰交替。


有位玄奘法师,是佛门的领袖。自幼坚贞聪敏,早就彻悟了三空的道理;长大后契合佛教精神,首先修证 了四种菩萨忍行。松风水月,不足以与法师的清秀华美相比;仙露明珠,岂能譬喻法师的明朗润泽!因此,玄奘法师智慧通达,没有累障,能够认识到没有形象的玄理;超出六尘缠缚,千古只此一人。玄奘法师专注于内心境界, 为正法的衰微而悲伤;定心思考玄妙法门,为经文的讹谬而慨叹。他想要对佛教经论有条有理地精研分析,扩大以前听闻的佛法;除去伪滥的邪说,继承真正的佛法,使后来的学者能够悟解。


因此法师渴望佛法净土,前往西域游学;冒着危险,向远方迈进,拄着手杖,孤身远征。早晨积雪纷飞,中途迷失道路;黄昏惊沙扬起,遮住了天隐蔽了太阳。万里山川,拨开烟雾云霞而只身迈进;百重寒暑,踏着霜露而艰苦前行。诚心深重而辛劳为轻,祈求深虔而心愿达成。法师周游印度一十七年,游遍了五印度有佛法的国家,咨询请教佛法。法师在双林和八河流域学习佛法,体察民俗;在鹿野苑和灵鹫峰瞻仰神奇的圣迹。法师在先圣那里继承至理真言,在上贤郡那里接受真正的教义;探索深奥的微妙法门,精心钻研玄奥的学问。一乘五律的教法,奔驰在法师胸中;八藏三箧的经文,像波涛一样从法师的口中涌出。



法师从他所游历的国家中,搜集三藏中重要的经文,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流布华夏,宣扬如来胜业。法师从西方的尽头引来慈悲的祥云,将佛法的甘雨洒在东方边陲;佛教残缺的经典由此恢复完整,苍生苦难的罪业由此得到福德的回报。浇湿火宅中的干柴烈焰,共同从生死迷途中拔离出来;朗照欲海中的昏暗波涛,共同抵达涅槃彼岸。我们知道,作恶就会因为业力坠入地狱,行善就会因善缘而升入天堂;升入天堂和坠入地狱的原因,只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

譬如桂树生长在高岭之上,落下的露水才能滴落在它的花上;莲花从绿波中长出来,飞尘才不能污染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莲花的本性自然洁净,也不是桂树的质地本来贞洁,实在是因为其所依附的地方高,那么微小的物质就不能障碍它;所凭借的东西清净,那么污浊的东西就不能沾污它。那些花卉草木没有知觉,还能借助善因使自己成就善果,何况人类有认知,怎能不去借助福泽来成就自己的福泽呢?因此希望这些佛经广为流传,将和日月一样长存无穷;这种福德流布到远方,与乾坤一样永远宏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