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三十七道品——四念处(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0-08 20:24


我们依佛所说之法修学,如声闻人依四谛法,可达阿罗汉果位,修十二因缘还灭门,证辟支佛果,修六度万行,可达无上佛果。凡是修行法门,皆属道谛范围。对藏教,从略来说,修行方法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详细来说,道总不出“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包括:四念处(住)、四正勤、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八正道(又称八圣道或八圣道分)。


其实,三十七道品也不出戒定慧,如八正道之正语、正业、正命属戒学。四如意足,五根中之定根,五力之定力,七觉支之除、定、舍等属定。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之精进根、慧根,五力之进力、慧力,七觉支的择法、精进、喜,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正精进皆属慧。三十七道品中也有通于定、慧的,如五根之念根,五力之念力,七觉支之念觉支,八正道之正念,凡“念”字皆通于定、慧。五根之信根,五力之信力,则通三学,若无信心,无法学佛,何况成就三无漏学。


此外,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并非单只小乘,四谛通大小乘,道谛是四谛之一,当然也通大小乘。但在大乘佛法中,有时称助道,因大乘法另有正道,例如六度等,三十七道品是帮助正修法门的。小乘声闻法视为正道,属正修法门,以之作标准,依次第而修,而大乘视作助道,也通正道。



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这里的“念”是修观,能观之心,不是持佛菩萨名号的“念”的意思。“四念处”处是境界,所观之境,对下四种观法,须真正由内心下工夫观照,非念念而已。四念处也称“四念住”,将心安住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修法中。


四念处,本对五蕴身心修观,因众生对五蕴身心起四种颠倒,须修观以对治。一、观身不净,对色蕴言;二、观受是苦,针对受蕴;三、观心无常,对识蕴说;四、观法无我,对想、行二蕴言。众生对色身起净之颠倒,对所受环境起乐之颠倒,对心王起常之颠倒,对想、行二法起我之颠倒,执我、我所。将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执计为常、乐、我、净,故须修四念处对治。



色、受、想、行、识即众生之五蕴,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这五法。依其相生次第,应该是识、受、想、行、色,由细至粗。“识”八识心王,最细;有识才有“受”,接受外面境界,方有“想”,想之后才会造作,才有行。具前四种心法,方有身体,即是“色”。


佛法将这些法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众生一切法,总不出色、心,三科也不出色、心,因众生所迷有种种不同,对迷心重迷色轻者,说“合色开心”之法,合色法为色蕴,心法为受、想、行、识四蕴,即五蕴。


迷色重迷心轻者,说“开色合心”,即十二处,又名十二入,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中,前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六尘之前五尘是色法,法尘中一分属心法,一分属色法,谓“法处所摄色”。所以,十二处,心法一处半(意根及法尘一半),色法分开有十处半(五根、五尘及法处所摄色)。


对心色倶迷者说十八界,“心色倶开”。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色法有十界半(五根、五尘、法处所摄色),心法七界半(意根、六识、法尘之一半)。根与识要分清楚,眼根是色法,眼识是心法。


因众生执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四倒不离五蕴,众生因五蕴身心起以苦为乐、无常计常、不净计净、无我计我四种颠倒,须修四念处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