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灯|如何做到对自己的真正慈悲?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2-27


慈悲的对象是自己的意乐呢还是包括我在内的一切对境?如何做到对自己的真正慈悲?


在《大智度论》中说“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一切众生,众生的含义就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一切以因缘法所成就的任何事物,都是我们需要慈悲的对象,这里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宽广的,有自己,有他人,有鸟兽有情,包括花草树木等所有的物体。


成就慈悲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改变观念,建立正见;另外一个就是不断的练习且维护。首先佛教强调因果,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不论做了什么,自身行为都能带来的相应的反应以及结果。由于是自己行为所创造的结果,必然要自己去接受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或坏事。其次事物发生关系都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任何一法是跳出因缘和合的原则而独自产生。


因此无论在成功,失败,圆满,残缺的当下,我们都要去接受事实本身以及事实背后的客观原理,这样即是慈悲他人,也是慈悲自己。人们通常希望他人能对自己慈悲,却很少想到自己也要对他人慈悲,或者自己对自己的慈悲。而这本就是不能完全分割,因为它都是内心的直接感受。


所以慈悲最主要的是了解自身的矛盾冲突并建立了内心的平和。表现的方式会有接受缺点、理解过错、关心苦难。因为要与自己和平共处,所以我们的心才会平静、祥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习佛教因果与因缘的观念,这就能帮助我们保持平静与祥和,然后我们的慈悲心就会有内在的力量,也会有外在的形象。


若能透过佛教的修行,包括礼佛、诵经、布施等,以及其他自己擅长的修行方法,逐步的帮助我们了解因果与因缘的观念,这样就能更好的滋养慈悲心,并扎根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