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6-19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可以说赅罗一代之佛法,三藏十二部经,无不于此包括殆尽。


此四句文浅义深:诸恶莫作,即是止; 众善奉行,即是观; 自净其意,即是止观不二;止观不二,即是诸佛之圣教,于佛法中,最为切要。佛法中,无论学何宗、学何法,倘能依此而行,即名学佛。


相反,如果诸恶仍要作,众善不奉行,纵有聪智明达,精研三藏,亦是入海算沙,于佛法上,毫不相应,终成佛法中之外道。




详细来看,恶法虽然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作十种,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身则杀、盗、淫,口则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则贪、瞋、痴,如是行者,则名为诸恶。


如果身不造杀、盗、淫,意不起贪、瞋、痴,口不绮语、两舌、妄言、恶口,就是“诸恶莫作”。进一步,将已生之恶令灭,未生之恶令不生,才可以说是学佛,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诸恶莫作”还是从消极方面来说的,是佛法的初步。由此进一步,不仅诸恶莫作,而且众善奉行: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进行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修梵行;不但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而且言语柔软、和合、真实等;不但不起贪、瞋、痴心,而且起布施、慈悲、智慧之心。


诸恶莫作,止十善,即是消极;同时众善奉行,行十善,即是积极。即消极成积极,然后自利利他,救己救世,方可谓真学佛者之初步。


这两句说起来很容易,要真正做到则很困难,所谓“三岁孩童都识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能诸恶莫作,则意地安靖,不颠倒、不妄狂;能众善奉行,则心地光明磊落,心平气和,柔软善顺。



那么,什么是自净其意呢?


我等众生,一举一动,所做所为,念念起于执着,比如一说到布施,则“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中为所施之物”,三轮之体未空,憎爱之心难忘,思量分别,是非憎爱,即见思烦恼。


六道凡夫,迷于真空之理,妄起分别,即见烦恼;对一切逆顺境界,起贪瞋憎爱,即思烦恼;由此起惑造业,以有漏因,感有漏果,故知纵行世间十善,心念着有,未净其意,皆有漏法。有漏之善,若心生染着,报尽还坠,终不能逃脱生死之樊笼,故亦是恶。


如是世间十恶,有漏十善,皆是见思二惑之恶所摄,皆摒弃而不作。能不着相,则世间十善,当然须奉行,乃至无漏戒定慧,一切诸善,更须精进奉行。自净其意,将心中有漏见思妄想扫尽,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复执滞于有,即是诸佛之无漏教。



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众生心地,自无始来,被烦恼尘垢所染污,须将自心烦恼,扫得干干净净方名自净其意。将此心中空有二边,但中等执着,扫除殆尽,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用什么来扫呢,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即是断德;众善奉行,即是智德;智断二德,即是福慧二严,福慧二德圆满,即名如来。


我们学佛,思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则要遵守修持。实践诸恶莫作:初则莫作粗而易见之恶,进而除细而难见之恶,乃至断二死三惑之恶;努力众善奉行:初则奉行浅易之善,进而行深难之善,乃至克修六度万行,中道妙善之善。如是除恶修善,断惑证真,尤须二边不着,中道不安,自净其意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