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普门品》的“普门”是什么意思?(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7-02 09:11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之一,叙述了观世音菩萨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普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迹,是信仰观音菩萨、学修观音法门的佛弟子最为熟悉的经典之一。


品题中的“普门”二字,普是普遍,门以能通为义;二字合在一起,就是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众生都能普遍通达。顾名思义,这里所说的门就不是普通住宅的门,也不是三恶道的恶门或三善道的善门,既不是凡夫的有漏门,也不是二乘的无漏门,更不是权教菩萨所经的空有二边之门,因为以上这些门都是不能普遍的。


何以这样说呢?三恶道以五逆十恶和贪嗔痴为门,三善道众生不能进入;而三善道众生,以五戒十善为门,三恶道众生亦不能通过。六道众生以有为门,二乘以空为门。六道之有漏门,固非二乘所入;而二乘之无漏空门,亦非六道众生所能进,因此其门俱不普遍。权教菩萨虽以空有二边为门,内修空以自利,外涉有以利他,但空与有各别不圆,亦非普门。这里的普门是中道实相之妙门,所谓一门一切门,一遍一切遍,一中一切中。


这样解释对于未曾深入教理的人或许有些抽象,好在天台智者大师在《普门品》的注疏《观音玄中以十种普门来解释这两个字下面就让我们按照智者大师的指引,藉此十种不同维度来理解普门的深意,体会菩萨的慈悲。


一、慈悲普门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虽然慈悲之心人皆有之,但其量有限,其用有偏,往往先我而后人,先亲而后疏,先家而后国,于不同的对象又往往爱憎分明。所以凡夫的慈悲是有限度的,是渺小而偏激的。即便有人能等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常思与乐拔苦,但因烦恼未断,生死未了,自己尚未能度,又怎么能度人呢?


二乘圣人了知诸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已经破除了人我执;又能悯怜众生无知,秉着慈悲之心,将此缘生性空的真理开导众生,令离我执之苦,得真空之乐。但这种慈悲仅能知空,而不知不空,仍非普门。


现在所说的慈悲普门是指菩萨的无缘大慈、体大悲这种称性所起的妙用不仅是等的施与、遍的救济,而且因为菩萨深知被救的众生是自己内心中本具的众生,而能救的自己也是被救众生内心本具的菩萨,所以救济众生、拔苦与乐时,不见有能救的我,外不见有被救的众生。这样能救被救同一体,无亲疏之分,无彼此之别,上圣下凡,无一不在菩萨慈悲恩泽的荫覆中,无一不是菩萨拔苦与乐的对象,这才是慈悲普门。


二、弘誓普门


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无论是胎卵湿化,无论上圣下凡,无论过现未来,只要是众生,菩萨都会发大弘愿,誓必教之度之。所以说众生无边,我愿无穷,无处不是度生之地,无时不是度生之时。


虽然终日度生,但了知是自性的众生,根本无一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但仍然“自性众生誓愿度”。如是不取不舍,不住不着,纯以舍己救人为职责,以益世利生为本愿,这是弘誓普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