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失珠无限人遭劫 幻应权机为汝清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8-18 08:38

七月廿一 普庵祖师圆寂日

普庵祖师(1115—1169)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祖师俗家世居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唐时精通风水的司马头陀和尚曾到此地,并留下铃记云:南山有个七星嶂,亥脉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悬幡,佛祖不为难。果然,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十一月二十七日,余坊村一户余姓人家室内祥光烛天,隐现莲花,普庵祖师出世了。


祖师六岁时,梦一僧点其胸日:“汝他日当自省。”醒来以梦告母,母视其胸,有赤点红莹大如樱桃,遂许出家,拜慈化寺正贤和尚为师。一日,正贤授普庵《法华经》,普庵却说:“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一番话显示出普庵对佛道与众不同的领悟。于是辞别正贤和尚,游方湖南。


祖师在湖南时,于沩山请教法忠禅师,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禅师竖拂示之。祖师有省,归寿隆院。随后的十二年丛林道场禅修生活中,祖师勇猛精进,不曾懈怠。三十九岁时,师阅《华严经》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处,此时明心见性,资粮渐成熟,故豁然大悟,遍体汗流,震撼不己。许久,祖师云:“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须臾后又云:“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

距寿隆院不远处为南泉山慈化院,昔有僧徒数千人。宋高宗建炎初年失火,僧众多散。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祖师入主慈化院,整顿复兴。在新寺建造过程中,流传出许多诸如“袈裟覆地”、“水井出木”、“仙人送钟”、“上天降书”、“白牛祖师”之类的神奇故事,至今为乡人津津乐道。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普庵祖师以原寺所处“地气索莫”,难成气候,决定另择新址重建梵宇。一日来到南泉山,忽见一人身高八尺,红发披肩,苍髯掩口。祖师问:“尔何方神祗?”那人道:“小神守护此地,候普庵僧五百年矣。”祖师笑道:“贫僧正是普庵。”于是普庵在南泉山开基兴工建寺,两年后寺成,今日慈化寺址便是800余年前之旧址。


普庵祖师并不常住寺内,往往藜权芒履,游化四方,经其随机诱引而得心传、成正果者无数。又好以异术神技为民众驱灾除病,故善声载道,名动禅林。此后因上门拜访者过多,祖师遂离慈化院,将院事付与弟子,独自入南山石岩下筑室,静坐修禅,室曰“普庵”。师从此自号“普庵”,蛰隐山中二载。

普庵祖师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有人赴衙门举报普庵是“妖僧”,设置于慈化院附近的黄圃巡检司前去抓拿。刚把祖师押到衙门,忽见一龙乘云而下,巡司连忙叩头谢罪,开释刑具。太守李某善雷术,特地去慈化院与祖师斗法,说:“借汝坛场,施吾法事。”结果施法三天,天上没有动静。正当李太守要离开时,祖师说:“将天鼓相送。”言罢忽有雷从北方起,雷雹交作。李某回身拜倒普庵足下,虔诚忏悔,雷雹乃止。


南宋嘉熙元年,祖师因祈雨被加封为“寂感禅师”;淳佑十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


明永乐皇帝评说普庵祖师:“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普庵祖师的佛学功底也非同寻常,一册《普庵语录》,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并上“菩萨”尊号。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

乾道五年(1169)七月二十一日,祖师书偈于方丈室之西壁:

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横。

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


书完趺坐而逝,终年五十五岁。普庵祖师圆寂之前,曾花费五年功夫,刺血泥金,书写了一部《金刚经》。这部供奉在慈化寺的血书《金刚经》与珍藏在临江慧力寺的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都是江西境内极负盛名的佛寺镇寺之宝。


祖师圆寂后,其消灾解难之神通愈发闻名。旧时在东南渔民出海船上常供奉普庵祖师,以求一帆风顺。偶尔出现瘟疫、水旱等灾害,人们常向祖师神像祈愿。时至今日,“普庵咒”仍是驱离鼠蚁蚊虫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