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

编辑:两车 日期:2022-10-21 08:39


我们很多人在学佛后都会有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诵经,或念佛,或参禅,或持咒。这些行持在外人看来似乎并不十分困难,但经过一段切身实践就会发现,想要做到打成一片还是需要长时薰修。当我们非常专心于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时,常会有妄念出现,这是很平常的,尤其是在最初学习的时候。那么发现了妄想后,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提升我们自己的修行呢?


就觉察妄想来说,要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妄念刚起时便被觉察到,这时候往往会想要赶走它。凡越想赶走,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念头不断地冒出来,旧的没去,新的又来,好像秋天树下的落叶,总是扫不干净。另一种情况,想东想西不亦乐乎,猛然惊觉,意识到自己在打妄想时已经太迟了,甚至已经想不起最初的妄念是什么了,这又会使我们陷入懊恼、自责中无法自拔,影响后续用功。


情况虽有两种,应对的方法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放下——将自己的心念专注于正在用功的方法上,而对层出不穷的妄想置之不理。既不要刻意与之对抗,尝试彻底打消它,也不必因此而心烦意乱,让焦虑和愧疚的情绪影响自己,这些都是在继续为了妄念浪费时间、虚耗精神,只需要不去理会妄想,而将自己的心收摄回诵经的经文或念佛的佛号上,则妄想就会不息而自息。


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哪怕是诵一卷经,念一支香的佛号,类似的情况都会出现多次。这是因为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深厚,才开始修行的一点道力想要与之抗衡,自然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拉锯,妄想不断地起,我们都要“放下”,既不能被它迁走,也不能过分给予其过分关注,还是要抱定自己的工夫,或是一句佛号,或是一个话头,或是经文,或是咒语,久而久之,自然工夫纯熟,渐入佳境。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对用功曾有这么一番开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古人放下一着,最为入道要说。是知提之一字,乃是放下处为提,不是只想着话头为提也。马鸣云:心体离念,等虚空界。又云:离念境界,唯证相应。以心体本来离念,今人不知离念为正念,故执持提起一心,是以转增迷闷耳。何以放下处为提起?只如以阿弥陀佛为话头,当未提佛时,先要将外境放下,次将内心一切妄想一齐放下,次将此放下的一念也放下。放到无可放处,方于此中,着力提起一声佛来。即看者一声佛,从何处来,今落向何处去。把定金刚眼睛,一觑觑定。觑到没着落处,又提又觑,又追到一念无生处,便见本来面目也。

——《答袁沧孺使君》


大师开示的虽是参究念佛之理,其实用功下手处都是相通的。放下的同时便是在提起,提起的同时便是在放下,也唯有提起自己的工夫,才是真正的放下妄想。而不是像一般世人所误解的那样,将逃避现实或刻意忘记当做佛教的“放下”。详细来说,憨山大师将放下分为了几个层次:


首先我们需要放下外境,因为所有念头都是外境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接触而产生的。动静、亮暗、冷暖,其他人说话和走过乃至呼吸等等,这些外缘都会影响修行中的我们,使我们杂念丛生。既然我们无法在一个完全隔绝而无任何干扰的地方修行,唯一的方法便是放下。即使已经能够专心到只专注于你的身心,还是会听到外面的声音,切勿对它们生气,你只需要在它们生起时放下它们,不随之而转即可。


当你已经放下了外境,接下来的步骤是放下自己。这不仅包括之前提到的纷飞的妄念,也包括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倘若一直担忧着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关注那些不舒适的感觉,比如热、冷、背痛、脚疼、腿麻等等,又不断地想要去抓你的痒处、想换脚、想迁就这个身体,以减轻这些难受的感觉,那就再也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夫了。对于这些冷暖痛痒的感受和希望抓挠的想法,也仍是以置之不理为处置的原则,而专心致志于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渐渐忘却身体的存在。


在放下了外境,也放下了对自己身体和妄想的关注后,那时剩下的就只有我们自己对工夫的“专注”了。然而,只剩“专注”而没有外境和身体时,还是有一个“专注”的念头,或者说,还是有一个“放下”的念头。最后一步的放下,便是要将这个“放下”的念头也舍掉,即是连用功的心也放下,到这里才是真正提起工夫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