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2-11-18 08:54
湖中孤山,有“西湖之眉目”的美称。张岱在《西湖梦寻》“西湖中路” 篇章中,对孤山各处着墨颇多。11月13日,云林书院与西湖文化特使协会合作推出的“眉目孤山”走读活动,在小雨微凉的天气中如期举行。明行读书会成员、云林文化走读团部分成员及西湖文化特使代表30余人,自平湖秋月起,穿行西湖天下景,读懂孤山一草一木与亭台楼阁间的“文人风骨、隐逸诗境、古寺遗说”,登临抱朴道院,初识玄门文化。
本次走读活动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西湖文化特使吴科杰老师全程为走读成员作详细导读。在沉浸式走读研学中,吴科杰老师带领大家走入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中山公园(圣因寺遗址)、唐法华经摩崖石刻、云亭、放鹤亭、秋瑾墓地等人文纪念点,深入体味西湖沉浸千年的文化记忆。
活动最后,云林书院还设置了讨论分享会环节。在抱朴道院清正氛围之中,参与者们各抒己见,交流感想与心得,同时也为今后的走读活动提出了宝贵建议。
( 以下文章由明行读书会三期成员 余志花供稿)
文澜阁内,通过吴科杰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耗时15年,共收书 3503种、7.9万卷,229万多页,总字数近10亿,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岁月流逝,文澜阁也曾命运多舛,阁中所藏《四库全书》大量散佚、毁坏,在以丁申、丁丙兄弟为代表的浙江当地仁人志士的努力抢救、补抄保护下,才得以流传至今。如今,当年的清行宫、圣因寺只留下遗址,而文澜阁依然立于西子湖畔,看着门前车水马龙,世事变迁,在湖影山麓间忖思历史,静守流年,作为今人的我们,能静静与之对话,是何等的幸福!
离开了文澜阁, 吴科杰老师带领大家来到了孤山公园的文武两亭处,和大家一起仔细观摩亭子上的的题刻,并且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文武两亭的来历。其中,武亭样式看起来格外奇特:下方呈正方形,顶上又有一座尖塔。这其实是一座亭阁式塔。
在五彩斑斓的孤山小径穿行,我们走过林逋墓、放鹤亭,在舞鹤赋石刻前感受“岩岩气节高百世”的隐士精神。之后,在秋瑾墓旁, 通过吴科杰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秋瑾墓在经历了10次迁徙后, 才最终重回西湖。辛亥女侠秋瑾的“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的遗愿,终得所偿。
穿过西冷桥,漫步于铺满金黄落叶的北山街,越过玛瑙寺,自葛岭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此次的终点站:抱朴道院。位于葛岭的抱朴道院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炼丹修道而得名。清代重新修葺,以葛洪道号“抱朴子”而改称“抱朴道院”,并沿用至今。道长仅以寥寥数语,便令我们窥探到道教文化的宏大与艰深。
此次走读串联起了张岱《西湖梦寻》书中西湖中路的各点。我们也带着《西湖梦寻》一书, 走过“断桥相会”的浪漫,寻找“乱花浅草”的迷人,体味“梅妻鹤子”的隐逸,发现“云峰四照”的风光,轻嗅“曲园俞楼”的馨香,沉迷“西泠印社”的古雅……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骄傲,那孤山便是西湖的明珠,是西湖最美的记忆之一。今日,我们能在“一色湖光万顷秋”连接古今的静谧之美中,与过往的文人墨客对话,体会人文底蕴,触摸灵魂,真是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