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

编辑:两车 日期:2022-11-21 09:00

梵语“菩提”,译为“觉”或者“道”,觉道即是佛道。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我们平常说发心,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我们任何的修行都要以此为趣向,好比我们发心念佛,即是发菩提心念佛。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是什么了,也知道学佛应当发菩提心了,可是,光说而不发心仍然是空的,等于不知道。那么,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欲发菩提心,应观众生苦。若不了知众生苦,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而要知众生苦,须先观自身苦。人间八苦,还是小苦,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大苦。观自身如此,观众生亦皆如此。了达这种道理,即能发起菩提心了。

学佛,既说为自己,又说为众生,似乎矛盾,其实不然。佛教本来是圆融无碍的,但以我们学的不得要领,或学的不到家,往往自己造出许多矛盾抵触,滞塞障碍。实际上,佛说法不是随便说的,各经各法,都是圆融互摄且组织严密,如帝网千珠交相辉映。


此处,我们可以大家都熟悉的“四谛法”与“四弘誓愿”的交织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四谛法本是了生死的小乘法,扩展到四宏誓愿,即是度众生的大乘法了。


四谛法是:先观八苦交煎的现象,叫做苦谛;次观苦从何来,了知苦的过去因,叫做集谛;再观这种苦因可以消灭,而证入清净的涅槃,叫做灭谛;仰慕涅槃的清净法乐而修道,叫做道谛。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四谛法门,依此修行,能证阿罗汉果而不能成佛,所以说是小乘法。


再说四宏誓愿,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由于苦谛扩展而观无边众生皆在苦迫中,我需要了生死,众生都需要了生死,并且需要我去度他们了生死。这即是发菩提心了,释尊最初就是这样发心的。这说明第一愿是由苦谛来的。


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了要度众生,必须把众生烦恼断尽,他们才能得度。而欲断众生的烦恼,必须先把自己无尽的烦恼断尽才行。这说明第二愿是从集谛来的。


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根机也是无量无边的,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适应无量无边的根机,必须广用无量无边的法门。这第三愿是为度众生而修道,也就是从道谛来的。


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度众生,必须具有无上智慧、神通、辩才和相好庄严诸种条件,才能达到目的。但是这些条件,惟有佛才能具备,所以愿成佛道,这是从灭谛来的。


但我们誓愿成佛,是为要度众生,非为自享法乐。从以上说明,可知后三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度众生,也可说是度众生的因,第一愿(度众生)才是四宏誓愿的目的。即此亦可了解四谛与四宏誓愿是不一不异的,更可证明佛所说的是圆融无碍的。至于说大说小,那是看行者的发心罢了。

由于观自身苦扩展到观众生苦,愍众生苦而欲度众生,即能发起菩提心来念佛。这个道理已经明白了,但只是这样说说,仍不恳切,应当从实际去观察众生。


我们观察众生六道轮回,生生死死,无有出期,是这样的苦,这样的可怜,不应该发心度他们吗?然而发心要去度他们,又谈何容易?一个凡夫,人微言轻,谁相信你?谁听你的?再说我们有什么本领?凭什么去度他们?这就不能怪人家不听不信了。所以说既发心度众生,必须学佛,具备智慧、神通、辩才、相好庄严诸条件,才能满愿。这就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的道理和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