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建翠微亭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5-19 22:57

      从冷泉亭一侧走下溪涧,举步跨过溪上的石蹬,经过藏六洞、喇叭洞,沿着一条山间小径拾级而上,行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半山腰有一座四角亭,它端庄、简朴,掩映在丛丛绿荫之中。这个亭子就是翠微亭,它的创建人是宋朝抗金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ll29),金兵大举南侵,高宗兵败逃到杭州,又接着逃往越州、明州、定海,最后乘船入海漂泊到 温州避难。金兵驾船追袭,遇大风雨,被宋军冲散,于是退回陆上,一路抢掠烧杀往北撤退。当时担任浙西制置使的韩世忠镇守镇江,于11302月与北撤的金 兵会战。世忠仅有官兵八千,金兵号称十万,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但韩世忠有勇有谋,将金兵困于黄天荡,世忠妻梁氏亲自擂鼓助战,宋兵勇猛顽强,大破金 兵。此役一举扭转了宋朝廷一味南逃,没有还手之力的局面,韩世忠一时声名大振。与此同时,北撤的金兵又遭到岳飞军、张浚军的重创,狼狈退回北方。

     这以后,金兵一时无力南下,宋得以相对稳定而建都杭州,是为南宋。但南宋立足杭州后,宋高宗妥协苟安,放弃中原,偏安江南,任用奸贼秦桧,奉行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方针,将抗金将领从前线调回镇压起义的农民。高宗、秦桧集团为求得一时安宁,竟不惜以大力排挤主战派将领来向金献媚求荣, 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力主抗金的名将岳飞和他的义子岳云。紧接着,主战派将领相继受到打击。张浚被免去节度使;将领刘琦被罢去兵权。而与岳飞过往 甚密、主张抗金的韩世忠则被罢权后归居家园。韩世忠深深明白,在当时情况下,任何有关国事的言谈,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他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国家之 事,隐居家中研读佛经,并且为自己取了个超世脱俗的雅号——清凉居士。  

     但毕竟国耻难忘,收复大好河山之心不死,韩世忠虽然居家念佛,经常骑着毛驴放迹于西湖山水之间,却还想一叙心中的苦闷。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害,韩世忠的心灵受到震撼,他要用曲折隐晦的方法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飞来峰地处偏僻,韩世忠常来这里散心。他见半山腰有一块平地,是旧的房基,于是决定在这个地方建一座亭子,取名翠微亭,并刻字以记: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这个题记我们今天仍可以在亭子边的石壁上读到。这个题记暗示我们,韩世忠建亭的目的是为了悼念岳飞。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建亭题记时间来看,和岳飞被害只相隔了六十六天。如果减去世忠选址建亭的施工时间,相隔时日更短。这当然不是巧合,也不是韩世忠一时心血来潮,仅为有个游息之所而匆忙建亭。    

     其次,亭名直接取自于岳飞的《登池州翠微亭》。岳飞的那首诗这样写道:    

     "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的诗写于战事繁忙之时,说自己征衣满沾尘土,忙中偷闲来寻访池州翠微亭,有一种百 忙中小得松驰的轻快情趣,又表达了他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韩世忠用翠微名亭,表面上似乎套用岳飞诗意,言征战告一段落,可以有闲情逸志游玩山水,所 以要建一游息之所。骨子里寓涵的却是隐隐悲愤,仿佛在说:这尘土满征衣,战功卓著的岳飞,你的还我河山之志未遂,却不幸被害,如今只有土入穴,永远与你所热爱的好山好水为伴了。同时,我们还可以体味到韩世忠那种国破山河碎而良将却被迫游息,放迹于山水之间的感慨。    

     此外,韩世忠在题记中写建亭的目的是为游息之所,似乎并无别的什么深刻寓意,但是却又紧接着补上一句待好事者。一处简简单单的游息之所本 来是让游人登山时歇息所用,并没有什么,可见韩世忠别有言外之意。实际上是希望后世有好事之人来仔细琢磨亭名的含义和他建亭的目的,从 中体会他的曲衷。韩世忠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当我们今天踏上这个亭子时,不再把翠微亭仅仅看作休息的地方,而不自禁地缅怀起岳飞和韩世忠,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奸相昏君的仇恨和鄙视之倩,真正成为好事者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摩崖题刻被金石家视为珍品。它高二尺一寸,宽三尺,笔力厚实稳健,正气凛然。而这块摩崖的书写者是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当时他才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