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2-12-22 09:46
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佛陀说法都是对机施教、应病与药的,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谓时有先后,教有权实。而经典中,大小、权实、顿渐、偏圆之理各各互陈,如果不经过系统研究和整理,而后按照教义分门别类地加以判释,怎能知道每部经所处的地位,所诠的教义究竟是顿是渐,或权或实呢?那就难免要混滥经旨了。
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特具手眼,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所谓五时八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也就是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这种分判使后世学者易于深入如来正法眼藏,其宏功虽历万世而不能磨灭的。而这五时八教也就成为了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的特色。
今日恭逢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五时八教中五时的内容,看看智者大师是如何理解释尊四十九年说法的先后次第的。
所谓五时,就是佛成道后于四十九年中应机说法的先后,总共分为五个时期,且有通五时和别五时两种不同: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至五,次第随宜,各时所说教义,其顿渐权实历然不紊;通五时则是明如来教化众生随时应机而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而通五时其实又以别五时为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介绍别五时的含义。
1
华严时
华严的含义,是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世尊初成道时,为畅演一真法界妙理,现千丈卢舍那身,为大机菩萨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可惜一类钝根的小乘们都不领解,如聋若瞆,“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徒负如来一片婆心。因此,直谈大乘圆顿法门,令其顿超直入,专被大乘利根菩萨机者,是为华严时。
2
阿含时
阿含译为无比法,谓世间一切诸法无可与比者。阿含时又名鹿苑时,从所说之经立名则称为阿含时,从所说之处立名则称为鹿苑时(因为说阿含经最初在鹿苑故)。说华严后的十二年中,佛为引诱一类小机,说了四阿含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四部阿含经专谈小乘法门,特被钝根众生。因为华严会上小机不契大教,所以如来隐大现小,为实施权,先于鹿苑为五比丘等说四谛、十二因缘,继而游历十六大国说诸小乘法门,以及九部修多罗(十二部中除去方广、授记和无问自说三部,是为小乘之九部)。要之,专谈小乘教义,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由小转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
3
方等时
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应群机,说维摩诘经、思益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大集经等,赞扬大乘,弹诃小乘。虽说方等融谈四教(藏、通、别、圆),实则意在倡导大乘法门,策进小机。因为小乘人得小为足,不肯进求上乘,所以如来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极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所以,偏圆并陈,权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是为方等时。
4
般若时
说方等后的二十二年中间,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说诸部般若(有十类八部之别,大般若共六百卷),开示真空实相,真俗圆融之理。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则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下承当,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于是如来特以般若而淘汰之。总之,破妄显真,即色明空,令其扫除余执,融通转教,趋进中道实相之门,为法华会上授记作佛之本,是为般若时。
5
法华涅槃时
说般若后,于七年间佛见众生根基已经成熟,为开权显实(开除权小之执,显示圆实之理),说法华经七卷,淳谈圆满法门,开示一乘因果。说法华后三个月于佛将临涅槃的前一昼夜,为收拾群机,说涅槃经二卷,重示常住佛性。因为涅槃与法华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为一时。
法华乃如来四十年来最后之极谈,由前弹斥(方等时),融会(般若时),至此机已纯熟,犹如长子堪承家业,太子当绍王位,于是在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二乘至此各蒙授记作佛。因此,法华为开权显实,会权归实之究竟一乘教(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为法华时。
涅槃为如来最后之顾嘱,是具谈四教,但这里有二种不同:一、追说四教,如来恐怕法华会上有漏落之机,未预圆妙之旨,所以追说涅槃经以收拾之,使其同归一乘之实,同时也是为末代钝根众生重施方便,故云追说。二、追泯四教,泯者,灭也,除也。谓虽追说前四时所说教义,然而随说随除,故云追泯。总之,重施教法,收拾余机,追说以为实施权,追泯以废权立实,是为涅槃时。直到此时,如来大事至此才算完毕,出世本怀于兹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