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3-01-09 09:02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就是“发心”,发心即是发愿心,这个愿心简单来说就是学佛的目标与理想,是行者修行方向的引导。
虽然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愿力也是有大有小,但是只要发起正愿,就能引发我们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其无边的功德,正是由于其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广大无边的誓愿,因此学佛皈依之始,须学发与菩萨相应的四弘誓愿,即: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佛弟子广度众生、开发佛慧的目标与方向,透过这样的愿力,能够引导佛弟子往佛道之路前进。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比照佛菩萨愿力,发起一个正愿,引导自己在今生一世中,或一年、三年或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或尽未来际,作为自己努力、皈依的方向,以此正愿为动力,慢慢向着成佛之道前行。
佛弟子应多发大愿、宏愿、正愿,愿越广大,心里则越坚强,也越能引导修行者在修行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踏实。
发心,也可以特指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发起行菩萨道之愿:愿以六度波罗蜜,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一切的大乘佛法即是建立在菩提心之上,是成佛的决定要素。
《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段经文可以说是菩提心的最佳诠释,佛弟子可以诵持《金刚经》或此段经文,学发菩提心。
菩提心精神的具体实践则体现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之中,慈是予乐、悲是拔苦、喜是庆悦不嫉、舍是放舍忘怀,此四心是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发,愿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善事乐事皆能随喜愿做,对一切众生皆平等而不执着。
在日常生活中,《华严经·净行品》可令佛弟子于每个举动中,皆不忘发起清净善心,且不忘回向众生,与菩提心相应,故佛弟子也可以依净行品而修,练习发心。
学佛的全部内涵,不离心性,如果能时时起正念、检视心念,即是修行。因此,佛弟子应学发正愿、发菩提心,于心念上起观照、用功夫。
能发起一念菩提心,刹时即与法性相应,充满虚空,功德不可思议。然而菩提心深远,四无量心广大,以凡夫心量均难以发起,因此佛弟子当数数娴习、数数发心,才能久久功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