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3-02-24 09:27
玄奘法师,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了。玄奘法师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610)就熟习《法华》《维摩》。
十三岁时(612)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玄奘法师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法师讲《摄论》、道基法师讲《杂心》、惠振法师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法师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法师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627),玄奘法师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但是玄奘法师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
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士请求,讲《涅槃》《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法师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玄奘法师继而潜行到达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孑身冒险,过了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
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笯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信度河,过呾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窣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鞠闍国。东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国。更循殑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佉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又过阿耶穆佉等国至吠舍厘国,更南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
他离开高昌,进入印度国境以来,随处遇着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广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经百论》《广百论》《对法》《显宗》《理门》《众事分毗婆沙》《经部毗婆沙》《萨婆多部辨真》《发智》《日胄毗婆沙论》等。如此且行且学,到达那烂陀时前后约四年,其时为贞观七年(633)。
玄奘法师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他请戒贤三藏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历一年五个月讲毕,后复重听两遍。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等论,他先在诸国听过,至此更披寻决疑,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如是在寺学习,历时五年(贞观八至十二年,634—638)。
其后,玄奘法师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中印南憍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过案达罗国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诸论。过珠利耶国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出伐腊毗国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罗国。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等国,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到寺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论咨决所疑。往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不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首尾历时两年。这样在各地游历参学凡经四年(贞观十二至十六年,639—642)。
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三藏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正量部论师般若毱多《破大乘论》的异说,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玄奘法师在印所学至此已经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三藏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三藏,准备东归。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闍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法师,到羯朱祇祗罗国,遇着戒日王。戒日王乃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法师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玄奘法师所著《会宗》《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没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法师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其后又随喜了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施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各种佛像,启程东归。
路过呾叉始罗渡信度大河时,因遇风浪,失却梵本五十夹及诸异花种,停在乌铎迦汉荼城五十多天,遣人往乌仗那国抄写迦叶维耶部三藏。从此经过滥波等地,出迦毕试境,度雪山,经睹货罗故地,过波迷罗川,越葱岭到了于阗,以国王延留,未得即还。就派人随商侣入朝,表陈还国,日夜为于阗僧人讲《瑜伽》《对法》《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了七、八个月。等到使人回来,并奉敕迎令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
玄奘法师回国后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法师力辞。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法师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玄奘法师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和传播新知。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十九年的翻译,可分几个段落:最初,在太宗贞观末年,约五年间,译出了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在高宗永徽、显庆中间约十年,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达摩”;最后四年译成全部《大般若》,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统的译业。在这中间,他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很想一读,他也译唐为梵,传到印度。这些都是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因玄奘法师对印度佛学的全面通达,梵文的精深造诣,又亲自主译,故所译各籍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莫不精确异常,而且矫正旧译的讹谬,遂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称其译籍为新译。
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示疾,病中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过,他很觉欣悦,默念弥勒,令傍人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玄奘法师三藏法师右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铿然不动,至五日中夜,弟子问:“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圆寂。
作为唯识学的一代宗师,玄奘法师三藏翻译了完整的《大般若经》及诸多的佛说经典、印度唯识学论典、阿毗达摩论典、及各种印度佛教论著,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佛教学者,玄奘法师三藏所留下的行记《大唐西域载》至今仍在考古领域启迪众多学者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