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五更早起——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四十六)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3-25 08:48


夜气

苏子瞻①谓某公不学禅,临终自知时至,诸子求教,教以第一五更②早起。诸子不悟,谓为勤家③。公曰不然,谓五更勾当④,临死时将得去者是也。昔人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随身之业,将得去者也。而业有二:一者事业,二者道业⑤。事业有善有恶。恶业且置,善业则所修之福。道业则所修之慧也。而必以五更者,孟子所谓夜气⑥也。虽然,更有无所将来、无所将去⑦者,此则不但五更,应念念勾当而不可须臾离也。


注释


苏子瞻: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博通经史,对儒、释、道三教皆有研究。嘉佑元年(1056)及第进士。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卒谥文忠,著有《东坡集》等。


五更: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五夜。若特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将明时,相当于现在之凌晨三点至五点。


勤家:躬勤家业(家庭生计)。


勾当:指主管、料理。


道业:以菩提心而修之诸业。可成佛果之善业为道业,可感人天之果之善业为福业。



孟子所谓夜气:此系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梏亡,谓因受束缚或受利欲搅扰而丧失本性。平旦之气,是指未与物接触之时清明之气。夜气,是指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孟子认为一个人在天刚亮,尚未和外物接触时,此时良心尚清明不昧,到了进入白天的作息,所作所为都难免被周遭事物所污染,清明的本心乃受蒙尘,到了傍晚已离禽兽不远了,因此晚上夜深人静时,是反躬自省以恢复良知善念的最佳时机,若能善加存养平旦之气与夜气,就能维持与发扬人之善心本性。


无所将来无所将去:谓如来之法身,湛然常住。万法现于自心,彼亦不来;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无去无来。《金刚经》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苏子瞻(即苏东坡)称某公平素并不学禅,临终时却能自知时至。诸子向他求教,某公就教他们第一须在五更时分早起。诸子不悟,以为早起是勤以持家。某公说“你们错会了。我是教你们五更早起办道,这是临死时带得去的。”古人言:“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这随身的业,是带得去的。然业分二种:一是事业,二是道业。事业中包括有善业、恶业。恶业且置之不论,善业是指修福。道业则是指修慧。然则何必一定要在五更呢?是因为此时意念静而用力专,正合孟子所说存养夜气啊。尽管如此,各人还有“无所将来,无所将去”的本心尚未悟明,此则不但五更时分,更应念念观照而不可须臾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