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3-05-22 09:38
今日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师利菩萨圣诞。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对文殊菩萨都不会陌生,也知道他在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中是智慧的化身,因此便有不少人将“保佑学业有成”的“重托”交付给了这位菩萨,寺院中也常听到有些导游向游客介绍道“家里有孩子在读书、要考试的,应该拜文殊菩萨”。那么,代表智慧文殊师利菩萨真的能够加被我们在考试中超常发挥、金榜题名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核心的一点是要了解佛教所说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含义。佛教中的“智慧”一词,原是梵语“般若”的意译。而般若的具体含义,用汉语中的“智慧”二字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所以在翻译经论时对“般若”大都不采取翻字不翻音的方式,要一般读者对它生起尊重,也就是五种不翻中的“尊重”不翻,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皆保留了“般若”而未翻为智慧。
然而,在解释经文时却不得不以智慧二字对般若加以说明,其实这种解释是很勉强的。因为现在一般人对于智慧的认识往往都是错误的,譬如现在科学昌明、物质发达,一般人都公认是人类聪明“智慧”所开发,可是这种“智慧”并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而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有可以造福人类的好的一面,同时也有狡猾奸诈足以危害人类的一面,真正具有佛教所说的智慧的人却决不会这样作。
因此,佛教中所说的智慧是专指了生脱死的大智慧而言,它是超情绝见、没有分别的,是佛陀所证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释尊不但自己证到这种智慧,同时也了知一切众生都具有这种智慧,与佛都是平等的。可是这智慧众生虽有,现在却是迷而不觉,因为种种的烦恼障碍,把这本具的智慧给迷失埋没了。
好在虽然暂时迷失埋没,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起这智慧的大用,但从本以来也未曾失去,只要能够按照佛陀在经典中所开示的方法去止恶修善、断惑证真,就可以渐渐地背尘合觉,直至证得与诸佛无二的清净法身。就好像在矿之金虽然不能展现出金的种种特性,却也从来就不会被泥土所染污,经过重重提炼,真金自然就可以显现出来。
因此,修行的过程不同,所开显出来的智慧也有各种的类别,这还是视众生的根器而定的,大器则有大的智慧,小器则有小的智慧:
如凡夫外道,凡情未了,邪见未除,对于世间法起诸分别,以有为法执有执无、执常执断,生起种种妄执,这种妄执固然不足以称为智慧。
声闻缘觉通过修学四谛十二因缘法,以出世间智观察世间一切诸法,皆是苦、空、无常、无我,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也从因缘灭。这样观察永远滞在界外的偏空有余涅槃,一味自善其身,只能证得人我空、了分段生死,不能证得法我空、了变易生死。所以他们的智慧是愚法,或偏或小,不是直截了当,仍被佛呵为“焦芽败种”之类。
至于菩萨的智慧,则比二乘高了一筹。他们对于三界一切诸法,观空不见空,观有不见有,空有二边全不执,因此可以发菩提心,广度众生而无疲厌。菩萨虽有大乘的智慧,较之佛陀,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正是菩萨努力的方向。
佛陀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智慧更是无与伦比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悉知悉见,甚深难解,不可思议,决非二乘人所能体会,所以《法华经》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知佛教所说的智慧、文殊所表的智慧,决不同于平时我们所说的“智慧”,连阿罗汉、辟支佛这些圣人都“难解难入”,我们凡夫想要以自己的聪明去测度佛陀的智慧,不言可知;而将之等同为能够指导我们考试得高分、成绩有进步的“智慧”,更是误解。
这么说来,礼拜、供养、祈求文殊菩萨,对于学业便完全没有意义了呢?这种说法也不对。
一方面,佛教彻见世间诸法、了知实相非相的智慧虽然不能直接保证金榜题名,却是学习世间一切知识的根本。这就好像是树根与枝叶的关系,世间一切差别的“智慧”都要由此根本而得出生,所谓“但得本,莫愁末”,倘若真的能够于此甚深智慧心开意解,那对世间种种学问、知识的学习应该都会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诸佛菩萨都是悲智双运的,文殊菩萨自不例外。既具慈悲之心,对于向善、向好的期待必定是尽可能地满众生愿。但需要说明的是,佛法是讲因缘和合,在学业这件事上,自己刻苦努力才是亲因,诸佛菩萨的慈悲加被仅是助缘。至于将“发生奇迹”“超常发挥”的全部希望寄托到佛菩萨身上,这不仅不符合世间的常识,也违背了佛教的道理。